张志初:“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领略“实”的担当
“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最不简单。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建设与改革的和平岁月,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典范。为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为人要实”的要求,我们不妨打开以下几扇历史之窗去领略领略。
第一扇历史之窗,从深入调查研究的视角,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谋事之实。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湖南省党史馆展出了一幅原创油画《好得很》,说的是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轰轰烈烈,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不少人说是“痞子运动”“糟得很”“扰乱了北伐后方”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1927年1月,毛主席回到了家乡,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等5个县,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马克思主义文献认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报告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年中总是要用很多时间到各地调研。据铁道部专列处统计,至1975年为止,毛主席乘专列走了345万公里,人们形象地称他的专列是“流动的中南海”。
有一段视频资料,记录了1961年刘少奇在湖南进行为期44天的调查情况。在调查猪肉的产量时,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直接在当时号称“万头养猪场”的王家湾生产队养猪场落脚。一位国家主席,在猪场的一间破房里,一住就是6天6夜。
第二扇历史之窗,从奋力开辟道路的视角,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业之实。
毛主席对于民族复兴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睿智,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道路,又奋力地探索了一条道路。
我们说开辟了一条道路,就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1927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大革命失败。在“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效仿俄国革命、以攻打城市为目标的军事斗争遭到挫折后,毛主席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秋收起义队伍拉到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正是这条道路,很快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但是,革命道路并不平坦,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惨遭损失,指战员情绪十分低落,陷入了绝望境地。而蒋介石又已察觉中央红军主力的意图,于是在通道城以北地区集结了20万部队,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请君入瓮”。在危急关头,毛主席躺在担架上,苦口婆心地做王稼祥等人的工作,又据理力争地向中央政治局提出:“部队应该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变战略方向,立即转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不能再往北走了。”“为什么一定要钻进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党和红军终于化险为夷!
这正如毛主席后来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到农村,这个弯毛主席转得最快,也转得最好。他开辟的这条道路,引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梦、解放梦和建国梦。
我们说毛主席还探索了一条道路,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一整套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54宪法”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最复杂、最困难、最深刻、最伟大的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我们党继续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后30多年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也为我们继续朝着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和不竭动力。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又给毛主席增加了一个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在革命的征程中,老一辈革命家还留下了许多务实创业的红色经典。1942年初,359旅旅长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下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第三扇历史之窗,从忠诚坦荡的视角,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做人之实。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言一行可以看出做人的操守。老一辈革命家始终恪守忠诚,胸怀坦荡,讲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罗荣桓元帅多次被毛主席誉为“老实人”。宁都会议后,毛主席“靠边站”了。罗荣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也被撤了职。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罗帅即将奔赴抗日前线,毛主席派警卫员把他的新婚妻子请到自己的窑洞,说:“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不行的,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1963年12月16日,罗帅弥留之际,嘱咐夫人和孩子们:“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跟毛主席干革命。”罗荣桓病故后,毛主席几天都夜不能寐,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任弼时堪称“人民的骆驼”。1947年1月,国民党军队包围吕梁山区云周西村,15岁的刘胡兰慷慨就义。她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当地老百姓中广为传颂。弼时同志知道后深受感动,认为刘胡兰是个好典型,当即表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第二天,他就赶往王家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当即摆上笔墨纸砚,奋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新华社及时播发刘胡兰的事迹和毛主席的题词。就这样,刘胡兰的名字和事迹很快传遍解放区内外。任弼时就是这样,说到做到。叶剑英评价任弼时“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第四扇历史之窗,从敢于负责的视角,领略老一辈革命家的担当精神。
求真务实,不仅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担当。在党的历史上,毛主席经历过几上几下的磨难。第一次是秋收起义后,毛主席率部进军井冈山,与临时中央发生了分歧。结果,被撤销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第二次是红四军内部发生争执,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由于军队内“极端民主化”思潮占上风,毛主席未能当选前委书记。特别是从赣南会议到长征开始,整整3年内,毛主席的处境十分艰难。1932年1月,在中共苏区中央局主要成员会议上,他被批评为“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致使他无法主持会议。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又解除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然而,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密切关注着红军的反“围剿”,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特别是当红军遭受湘江惨败后,他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经过通道转兵、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才得以重新走上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
今年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耀邦同志在粉碎“四人帮”后纠正冤假错案的责任担当,让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作为当时的中组部部长,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他坚持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亲自接待上访,亲自主持和重新调查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案件,使一大批受迫害的同志得以平反昭雪。
感悟“情”的崇高
老一辈革命家“严”与“实”的崇高风范来自哪里?追根溯源,主要来自于一个“情”字。在触摸“严”的风骨、领略“实”的担当时,我们可以感悟到他们“情”的崇高。
首先,感悟他们“心忧天下”的救国情。
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的湖湘文化,是湘籍革命家成长的精神基因。从岳麓那一座学府,到船山那一间草堂;从汨罗那一条骚江,到岳阳那一座名楼;从周敦颐那一朵莲花,到曾国藩那一部兵法;从魏源那一双慧眼,到谭嗣同那一腔热血,无不彰显出优秀湖湘文化的积淀、传承和迸发。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从小就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化熏陶和浸润,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历经劫难而不息奋斗,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坚。他们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离家誓言,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征程,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和情感的升华。
三大战役结束后,全国解放已成定局,毛主席舒了一口气。警卫员给他梳头发时,发现了一根白发,拔下来。毛主席将这根白发捏在手中,调侃地说:打胜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接着,建设新中国,他宣称“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豪迈的气魄,伟人的风采,无与伦比。
其次,感悟他们痴心为党的革命情。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这样两件并列在一起的烈士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女儿的遗嘱。写信人就是陈觉和赵云霄。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捕。反动当局多次审讯,残酷折磨,他们始终宁死不屈。陈觉就义前写下遗书:“云霄,我的爱妻!我先走一步了……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妻子赵云霄强忍悲痛,目睹丈夫走向刑场,而自己拖着受刑之躯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待女儿满月后,她留下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我不能抚养你长大,但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永别了,小宝宝!”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亲了最后一次小脸蛋,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兑现了自己“永不叛党”的誓言。亲情、爱情都化作了为信仰而献身的革命之情。
再次,感悟他们竭诚为民的公仆情。
毛主席强调:“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执政后,毛主席谈论最多的是人民。缔造的新中国叫“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治协商机构、政府、法院、检察院、军队、警察、银行、钱币、邮政、国家电台等等都在前面冠上了“人民”的称号。当群众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总是脱帽挥手回敬,高呼“人民万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享有崇高的威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真情热爱人民,包括真心关爱部属。延安时期,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讲话,陈赓将军感到口渴难耐,径直向前端起毛主席的茶杯就喝。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关切地说:“慢慢喝,慢慢喝,喝完了再倒。”作为最高领导人,倘若缺乏对下级的真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刘少奇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手说,我做国家主席,你做掏粪工人,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任弼时用真情诠释“合群、靠群、为群”三部曲,蔡和森提出“伸张民气”,粟裕自称“沧海一粟”,徐特立病危时将急用的两瓶血浆让给了一个大出血的产妇。他们心中都装着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老一辈革命家崇严尚实的情感基础和力量源泉!
通过以上“触摸”“领略”和“感悟”,至少可以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严”方能“干净”,“唯实”才敢“担当”,而“真情”则铸造“忠诚”。忠诚、干净、担当,正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领导干部务必具备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