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研究心得

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与建设“国际性城市”

2017-03-06 17:26:12  来源: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6年,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这让长沙上下为之振奋。但不久,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标志着中部地区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尘埃落定。虽然长沙没有名列其中,但长沙创建中心城市的目标和举措没有改变,长沙沿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奋勇前进。这让人联想到20多年前,长沙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创举。

  1994年初,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的秦光荣收到几份材料,材料内容包括武汉、长春、大连等几个城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的问题。上海、深圳、西安等几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问题。之前,秦光荣带领长沙市各区县委书记和市直机关负责人先后考察了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部分大中城市,所到之处,切身感受到各个城市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回来后,秦光荣同志反复思考,长沙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开放城市,作为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中心城市,作为颇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具备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契机,找准城市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发展未来。于是,秦光荣撰写了《关于长沙创建国际性城市的初步思考》一文,正式提出讨论创建国际性城市问题。尔后,市直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组建专门班子,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对国际性城市的研究迅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纷纷参与进来,各抒己见,一个自发的全市性大研讨活动很快展开。

  1994年11月4日至7日,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研讨会隆重开幕。于光远、童大林及美、英、俄、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兄弟省市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专程来长,与长沙市民一道参加了这场大讨论。

  秦光荣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研讨的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明确一个下世纪的新目标。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亚太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催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东京、汉城、香港、新加坡等。这些国际性城市对区域经济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更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腾飞。国际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影响和对其辐射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给中国大陆各大中心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极强的示范效应。

  在我国各地竞相发展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更激发了我国各大中心城市走向国际性城市的浪潮,前后有上海、海口、广州、深圳、大连、青岛、福州、西安、武汉、哈尔滨、厦门等20多个中心城市,相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国际性城市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内陆特大中心城市的长沙如何把握住时代契机,在新一轮城市的跨世纪发展中,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选择。千年古城长沙,历史上曾几度辉煌,近代更是风流人物辈出,灿若群星,为世人瞩目。改革开放使长沙经济获得更快的发展。据199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沙在全国188个地级市名列第9;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城市50强前20位;提前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1994年实现翻两番,24个接近小康水平城市长沙居第10,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长沙走向21世纪。可以说,长沙原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已经或接近完成,现在必须要有新的战略大思路、大规划出台。党中央又提出了要研究21世纪发展战略,国务院也提出了如何制定“九五”计划的问题,长沙提出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际上就是研究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引发一场群众性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16年,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有史以来最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长沙打开城门,搞活流通,发展了商品生产,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显著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城市经济结构得以初步调整,人民生活得到融善。其中主要特点有:加强了作为商品流通中心的辐射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并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初步形成了对港澳、日、美、欧共体、独联体、东欧六大出口市场;城市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长沙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革开放使长沙社会经济发展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长沙与国内先进城市比较,尚存在一些差距。如内陆意识和某些文化负面影响束缚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上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后劲以迎接世界市场的竞争;还存在基础设施上起点不高与重复建设现象;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有必要加强市民优秀传统文化风尚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

  所以,市委、市政府提出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的目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创建国际性城市展开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我们把这场讨论作为一个新的解放思想过程,以此来推动更高层次的解放思想,用更开阔的眼光、更广博的胸怀来看待我们面临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作为一个增强开放意识的过程,借以强化我们市民的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科教意识、竞争意识、文化和公德意识,用开放意识接受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作为一个扩大开放的过程,这就是让我们的市民和国内外的朋友都知道长沙有一个新的发展态势,使海内外瞩目长沙。从掌握的信息来看,长沙已经引起了海内外新闻媒介的关注,这对长沙招商引资和走向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个深化思路的过程,我们公开推出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讨论,把它群众化、扩大化,把面扩展到这么大,为的是决策前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深化思路。

  第三个目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战略性的高标准。

  通过对长沙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讨论,要使我们的各级决策者提高认识,形成一个我们在思考问题、部署工作、投入资金、制订规划中坚持的高标准。如长沙城市建设方面,发展是很快的,投入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总和。长沙的变化很大。但我们也看到了差距,要通过大家的讨论,使我们的决策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必须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提高工作的起点,坚持用一个高标准来衡量。

  国际性城市是指不论城市规模大小,但辐射力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与国际的界限,并在国际交往中具有某个方面的突出功能,从而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的城市,国际性城市有多种不同的类别。按主导功能来分,大约有政治型、经济型、交通型、文化型、旅游型、宗教型等六种。

  而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性城市相比,无论是立意还是从实际内容上都是有区别的,对两者不可能等同,不能混为一谈,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是世界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屈指可数。它除了具有国际性条件外,还有其他方面:一是城市综合功能更强,它不是一个方面功能突出,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综合的突出的中心地位。二是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更大,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的流动能量,其整体实力不但在本国举足轻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言九鼎。三是城市规模庞大体系完整腹地深远,城市群体的中心以强大的辐射力聚集世界范围内的要素流动,能够刺激周边城市的发展。……

  20多年来,一届接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远大目标激励下,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脚踏实地,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在长沙这片大地上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长沙“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上升至第6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稳居第2位。用今天的眼光、特别是从长沙发展的情况来看,199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的的确确是解放了长沙人的思想,开阔了长沙人的视野,改变了长沙人的思维方式,引导长沙向世界看齐,向世界学习,为长沙的跨世纪发展完成了一次思想、智力和视野上的大准备。这就是以秦光荣为班长的市委班子的英明之处。如果没有这场大讨论,就不会有后来“西文东市”城市格局的定位,不会有“六桥三环”交通构架的拉开,不会有城市“区划调整”的松绑,长沙也谈不上高速发展。

  今天,长沙市提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响亮口号,意义重大,鼓舞人心。同样,也有许多人不会理解,认为那是高不可及。但是,没有远大目标,就没有思想跨越和行动上前进的动力,就没有急起直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长沙城市自己与自己比发展速度加快了,在湖南是老大,但是,面对中国和世界,将长沙放到全国、放到全世界来比较怎么样呢?站在北京看长沙?站在纽约看长沙呢?从发展的历史看,长沙已错过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满足于湖南种粮养猪的时代过去了,摆在长沙人面前的,不再是过去的光环和成绩,而是对标中心城市全方位寻找的差距。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只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理念,需要一张切合实际的行动计划和“施工图”,让一届接一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接着踏踏实实干,让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干。无论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还是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都是干出来的,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蒋志飞)

上一篇 “三严三实”如何从严从实
下一篇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