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研究心得

记2017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弘扬“半条被子”精神

2017-11-21 10:13:22  来源:红网 

  

11月10日,在“半条被子”的发生地郴州汝城沙洲村,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正式开幕。

 

  红网时刻11月17日讯(通讯员 黄得意 朱争光 记者 杨烊)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发生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红色经典故事,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诠释了“半条被子”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一周年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旅发委、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郴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11月10日在“半条故事”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开幕。这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该节会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旅游品牌活动。

  活动精彩纷呈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伟人故里 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宗旨是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忘“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初心,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精神指引,同时利用节会优势,提升革命老区知名度,打造老区红色旅游品牌,发挥红色旅游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本届节会活动传承了过往13届“六个一”的办节模式,即依托一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确定一个鲜明节会主题、举办一个节会主体活动、召开一场党史教育研讨会、开通一条红色自驾旅游线路、举办一场旅游招商推介会,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增加了红色旅游扶贫、微电影宣传、研学旅行、山地户外运动等新元素,活动安排为“1+6”,即1项主题活动,6项配套活动。

  1项主题活动,即:11月10日上午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举行的2017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6项配套活动,即新闻发布会、“社会扶贫,推送温暖”暨 “千车万人红色汝城扶贫行”活动、“半条被子的温暖与党史惠民”学术研讨、“红色汝城,绿色出游”踩线活动、2017汝城县经贸洽谈会及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大会暨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

  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和脱贫致富作用

  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直接推动了汝城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了沙洲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而且弘扬放大了《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初心和精神,得到了各级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节会进一步弘扬《半条被子》红色精神,让更多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半条被子”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后,暖人心窝,感动全国。汝城县因势利导,在沙洲村成功承办2016年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湖南会场活动。尤其是通过这次承办红色旅游文化节,倾力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拍摄《烽火汝城》电影、《半条被子》微电影,邀请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多次采风踩线,让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沙洲参观,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到沙洲开展团体活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今年10月1日至8日国庆中秋假期,沙洲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此次红色旅游文化节后,来沙洲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接待量在5000人以上。

  同时,通过此次节会,全新建设了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了全域旅游引爆点。汝城县以承办红色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大战略意识、大景区格局、大品牌创建、大营销模式”工作举措,致力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以沙洲村为核心,涵盖周边文市村、韩田村、秀水村、五一村等,打造3.2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景区。

  今年3月,按照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总投资3亿余元的汝城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开工,利用7个多月时间,共实施旅游公路、森林景观提质、游客服务中心、“半条被子的温暖—红军长征过汝城专题”陈列室、滁水河风光带、村内立面改造、农业生态观光园等八大类41个项目,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沙洲”速度,打造成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汝城县一张崭新亮丽的名片,带动了汝城全域旅游。今年1至10月,汝城接待游客578.37万人次,同比增长31.55%;实现旅游收入 27.3亿元,同比增长 30.92%。

  节会还唱响红色汝城品牌,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期间,组织开展了中国旅游融媒体“红色旅游扶贫湘东行”系列活动,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媒体主编、记者40多人走进汝城实地采访。10月17日至20日,组织中央驻湘媒体、省内主流媒体赴红色旅游重点县汝城县、宜章县、桂东县开展采风活动,10月26日长沙新闻发布会上近50家各级新闻媒体参与报道,预热节会活动。开幕式期间, 70多家近百名海内外媒体记前来采访报道。初步统计,多家主流媒体共发了103条报道,观看人数上亿人次。组织客商、旅行商和媒体记者共200多人实地考察汝城,亲身感受汝城的巨大变化、发展来势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提升了汝城县整体品牌形象。

  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了脱贫致富,加快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沙洲村由昔日落后山村变美丽景区,四面八方游客接踵而来,附近的山庄、农家乐、土特产生意火爆,有力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据介绍,沙洲村共142户5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98人,目前已有11户脱贫,其余20户今年底可脱贫。

  节会期间,11月10日下午,配套活动“社会扶贫,推送温暖”启动仪式在汝城县物流园举行,正式成立汝城社会扶贫服务中心和开通汝城扶贫频道,凝聚更大的脱贫攻坚合力,关注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点燃贫困户生活希望。10日下午,同时举行了配套活动汝城县经贸洽谈会,114家国内知名企业和协会客商参会,汝城县共签约重点招商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113.28亿元,项目涵盖文化旅游、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产业脱贫。

  为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为今后举办红色旅游节会活动和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强化教育功能是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必须突出政治性,坚持正确的办节方向,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举办,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半条被子”长征精神,不忘本来、不忘初心,唱响社会主旋律,凝聚传递正能量,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指引。

  二是,坚持党政推动、多方参与是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杜家毫批示在汝城沙洲村举办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省长许达哲实地指导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副省长何报翔审定了节会活动总体方案。省旅发委主任陈献春和副主任高扬先、郭固权先后多次带队到汝城实地考察,调度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积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大客商、旅行商和汝城在外乡友积极参与支持,汝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氛围。

  三是,坚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融合发展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红色旅游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于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相衔接。要依托地域特色资源,促进与周边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生态旅游相融合,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汝城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亮出“红色暖心”“温泉暖身”“理学文化暖魂”“田园暖情”“幸福暖梦”五张文化旅游名片,全面推进汝城全域旅游的大发展,致力将革命的“红三角”打造成旅游的“金三角”,以红色旅游引爆全域旅游开发,带动乡风文明、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坚持红色经典、创新利用是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只有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让群众新闻乐见,才能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本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将红色经典讲出了时代新意,将“半条被子”故事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将汝城资源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当前,湖南省旅游系统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破解旅游供需不平衡矛盾,红色旅游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要将红色旅游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努力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打造成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上一篇 党的五大如何推进纪律建设
下一篇 红色建政 开篇茶陵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