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荣:永葆人民至上的真理之光
2023年05月04日
编者按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系列理论文章。第一期围绕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进行阐述。敬请关注。
胡振荣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历史时期。
“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必须学深悟透的精髓要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科学运用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任何政党都有其特定的根本立场,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镌刻在党的旗帜上。
毛泽东同志曾感叹:“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二大继续深化阐明政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我国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纲领、文献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员干部常修常炼、牢记心中的终身课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站稳人民立场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全部实践之中去。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并为之不懈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主张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活资料,占农村人口约90%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耕地的90%以上,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全国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延续约2600年的“皇粮国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些都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依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与一切伤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涵养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党的二大提出,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始终重如千钧。
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15岁去陕北梁家河村下乡插队,7年时间都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历练,和老百姓真正融为一体,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这段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领袖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深厚感情,是在与群众打成一片、干在一起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正在进行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定不移走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切实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赓续人民至上的血脉基因
人民至上的红色基因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马克思主义与湖湘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激发湖南先进分子救国救民的强烈抱负。毛泽东同志曾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呐喊:“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刘少奇同志在决定参加共产党,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时说道,“人的命都不要了,其他就好说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老一辈湘籍革命家和革命英烈们“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念和有力实践,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赓续人民至上的血脉基因。湖南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摇篮、红色热土,要进一步弘扬老一辈湘籍革命家在内的革命先辈们爱民为民、对党忠诚的献身精神,传承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发扬好敢为人先、善于斗争的创新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血脉,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把握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是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分界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比如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广泛开展工农运动,强调“吸收最革命的分子”,短短几年间,由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近5.8万党员、领导着280余万工人和970余万农民的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政党。土地革命时期,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更多的农民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全民族抗战时期,实行人民战争,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紧紧依靠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战结束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人口发展到近1亿。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继续实施土地革命,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有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建设热情和创造精神,取得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归根到底是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根植于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作者系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