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民:誓与敌寇战斗到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笑雪
7月21日8时许,永州市新田县新圩镇高山村,81岁的郑竹生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附近一栋民国建筑风格的院落——郑作民故居。开门、擦拭陈设物件、扫地,忙活了近半个小时。约一个小时后,前来参观的游客便络绎不绝。
“虽然没见过叔叔郑作民,但我对这里是有很深感情的。”郑竹生说,自1990年起,他便开始守护这座故居,2012年修缮复原之后,便主动承担起日常管理工作。
“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湘籍最高将领之一,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湖南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郑竹生指着故居内陈列的郑作民照片,讲述起这位抗日英烈的戎马一生。
郑作民,别名振华、文贝、治新,1902年出生于新田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父亲靠抬轿子、挑煤炭、打短工维持家计,却坚持供他读书。
1924年5月,郑作民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被编入学生军,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长、营长。当年11月,在攻克南昌讨伐五省联军孙传芳部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立下战功,晋升为补充团团长,旋任第二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团长。1930年,参加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的中原大战。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武装侵犯上海,时任第二军第九师第二十六旅旅长的郑作民奉命率部增援第十九路军抗日。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郑作民任第二军第九师副师长,同师长李延年指挥第九师参加战斗。在奔赴战场前,郑作民宣读了写给母亲的遗书:“男现率师重上战场,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与敌寇战斗到底,把敌人赶出去。”之后,他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
1939年,郑作民升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当年11月,侵华日军攻占南宁、昆仑关,进逼西南抗战大后方。国民党当局决定发动反攻,郑作民奉命率部自贵州都匀出发,开赴昆仑关前线,参加昆仑关战役。
1940年1月,为配合杜聿明的第五军向日军强攻,收复昆仑关,郑作民奉命率部驰援南宁。所部到达广西昆仑关后,立即投入战斗,在其他部队的协助下,收复了昆仑关。
1940年2月22日,日军凭借空中优势,攻占宾阳,严重威胁昆仑关。3月3日,郑作民所部奉命撤退。他指挥部队对日军发起佯攻,以掩护部队转移,行至广西上林县时遭到日军战机轮番袭击。郑作民被炸弹击中牺牲,时年38岁。
郑作民牺牲后,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有党、政、军、民参加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写挽词:“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郑作民名列其中。
“叔叔是为国家牺牲、为民族捐躯的,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后人。”郑竹生告诉记者,在郑作民的影响下,其子郑师玄也选择了从军之路,于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在青岛、北京、烟台等地部队服役;郑竹生的兄长郑柏森作为海军俄语翻译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至今,家族已有30余人从军从警。
如今,每年都有数万游客专程前来瞻仰郑作民故居。这座青砖黛瓦的院落,见证着一位民族英雄的不朽传奇,也诉说着人民对英烈的永恒怀念。“大家没有忘记他。”郑竹生动情地说。
《湖南日报 》( 2025年07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