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动态>党史要闻

穿越时空的战略智慧与时代启示——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

2025-09-17 17:23:58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挽救民族危亡和人类前途命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长达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部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名篇展现了毛泽东深邃的战略远见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今天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

《论持久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诞生于1938年5月。这一理论成果诞生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素,有着中国共产党长期理论实践的积累。

从国际环境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作为一个近代以来兴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战胜国的利益,其工业生产和产品输出超过了英、美等国。但因没有英、美那样广大的市场和殖民地,对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具有强烈的渴求。1929年日本遭受经济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困难,缓和阶级矛盾,日本蓄意制造事端,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夺取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而于1937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国际上,德国和意大利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盟者,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则是我国抗日战争的支持者,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予支持。全世界正义的人们也支持我国抗日战争。英、法、美等国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无意介入抗日战争,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采取“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

从国内环境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引起了我国国内阶级关系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为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不懈努力下,1937年9月23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固有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之初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片面抗战路线,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而不愿意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一条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的全面抗战路线,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实行全民族抗战。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正面战场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战场,国民党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相反,中国共产党坚定奉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在日寇占领区域及其侧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进行持久战的战略基地。

从理论积淀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内出现了有关抗日战争的两种论断,即“亡国论”和“速胜论”。有些人认为“战必败”“再战必亡”;有些人则单纯幻想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能够迅速取胜。为了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坚定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决心,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全面抗战十个月做经验总结,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廓清了两种错误论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发展进程和光明前景,写就了经典的《论持久战》,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持久战》的完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历史过程。自1931年起,毛泽东就密切关注时局变化,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多篇文章,奠定了持久战的思想基础,同时又在总结战争经验教训时,形成了运动战、歼灭战等军事思想。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延安还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与党内干部讨论抗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组织《战争论》研究小组,系统学习国内外军事理论知识。通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毛泽东将其丰富的革命实践升华为高度的理论概括,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讲演,后整理为经典的历史性著作。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论持久战》全书由20个问题和结论构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1—9个问题为前半部分,主要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10—20个问题和结论为后半部分,主要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全书前半部分,开篇毛泽东就一针见血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非科学性,指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强调必须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他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深刻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从4个方面阐述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国土小人口少我国土大人口多、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一分析突破了单纯军事对比的局限,将战争置于历史时代维度中,揭示了日本虽强却处于“退步时代”,中国虽弱但处于“进步时代”;再由这个时代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出发,科学回答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和命运: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在《论持久战》前半部分中,毛泽东基于对敌我力量对比及其变化,科学预判了抗日战争将经历3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并将呈现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在抗日战争的3个阶段中,敌我力量变化将循着“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的道路前进。在动态演化的阶段过程中,要根据每个阶段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说:“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抗日战争的客观进程和最终结局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对抗日战争进程与阶段预见的正确性。

全书后半部分重点强调的是“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阐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取得战争最后胜利。面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反对单纯战争与军事思维,他从政治与价值视野观察、研究抗日战争,首先鲜明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阐明政治目的,才能开展政治动员,造成抗日热潮,齐聚军心民心;阐明根本目的,才能指明战争的基本原则,即开展一切军事行动的本质、目的和根据。有了持久战总战略方针和基本战争原则,毛泽东进一步制定了为进行持久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具体战略方针,明晰了防御和进攻、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以及消耗战和歼灭战等战略战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要“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毛泽东这些关于战略战术的精辟论述,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道路。

《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还从哲学层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战争中要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抗日战争中要主动地、灵活地、计划性地谋划和领导战争,广泛深入动员全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的这种人民战争思想,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又超越了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局限性,闪耀着卓越的军事战略思维。

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总结概括全民族抗战开始以来10个月经验基础上,科学分析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与光明前景,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它一经问世就迅速传播开来,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批判了消极悲观的“亡国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增强了抗战军民坚持持久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决心信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有力指导了全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这无疑大大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最终指导中国人民赢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同时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论持久战》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著作,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火炬,更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重读这部经典,能够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对把握历史主动、增强战略自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运用战略思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毛泽东从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全局,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指出了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战术,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战争年代需要战略思维和战略远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同样需要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将是一场伟大斗争、一场硬仗。要谋长远、谋全局、观大势,运用战略思维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相互矛盾基本特点的分析、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精辟判断,对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断增加。对于我国而言,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环境越是复杂,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清醒认识国际战略格局,辩证地看待“强与弱”“危与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始终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和依靠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唯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人民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突破重点”,与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才能激发人民的创造伟力,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作者:陈甜,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5年第8期

上一篇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学习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
下一篇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1125782 编辑部邮箱:hndsxcjyb@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