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动态>市县之窗

谢维俊故居:三件文物映照的廉洁丰碑

2025-04-16 11:04:46  来源: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在湘南耒阳市淝田镇肥美村,一座青瓦砖木的湘南民居静立百年。这里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维俊的故居。走进这座院落,一封泛黄的家书、一枚斑驳的银元、一份泛旧的《木口村调查》手稿,静静告诉参观者共产党人谢维俊的信仰与坚守。这些展陈文物,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革命年代的纪律严明、鱼水情深与务实求真,更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的鲜活教材。

图片9.jpg

一封家书:铁律下的家国抉择

展厅中央的玻璃柜内,一封1926年的家书尤为醒目。那是谢维俊妻子蒋祥英的笔迹,字句间浸透无奈与焦灼。彼时,谢维俊担任湖南省农运特派员,在家乡组织农民协会,斗地主、分田地,忙得无暇归家。信中写道:“孟符病重,家中断粮,速归!”然而,这封家书连同后续的求助信,皆如石沉大海。

最危急时,蒋祥英徒步外出寻夫。淝田街头的谢维俊正主持农会分浮财,妻子含泪责怪他“孩子快饿死了,为何连两块银元都不肯给”,他沉默片刻,答道:“公家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动!”原来,他将买米的钱接济了一位痨病老人,却严守纪律,未动分毫没收的浮财。面对乡邻“拿几块银元有何不可”的劝说,他正色道:“共产党人若贪私利,何以服众?”

这封家书背后,是革命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决绝。谢维俊并非无情,他曾深夜抚摸儿子病弱的小脸,也曾对妻子心怀愧疚,但他深知:纪律一旦松动,信仰的大厦将顷刻崩塌。这份“铁石心肠”,恰是早期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缩影——公与私的界限,从未因亲情而模糊。

图片10.jpg

一块银元:滴水之恩的红色传承

展柜中的银元已锈迹斑斑,却承载着一段跨越生死的情义。1928年湘南起义期间,谢维俊因放鸭人冒死报信逃过一劫。放鸭人却因腿疾未及脱身,被敌人拷打致死,至死未吐露半字。一年后,谢维俊托同乡雷富秀带回两块银元,一块贴补家用,另一块嘱托务必交予放鸭人遗属。

乱世寻人何其艰难!妻子蒋祥英为此奔走多年无果,直至新中国成立,儿子谢孟符接力寻找,终于在长沙找到恩人后代。当银元与谢家珍藏的谢维俊照片一并交付时,放鸭人之孙泪流满面:“祖父当年只说‘共产党是为百姓的’,今日方知这银元的分量!”

另一块银元,蒋祥英始终未用。三年困难时期,谢家一度靠野菜充饥,有人劝她变卖银元换粮,她却摇头:“这是老谢的承诺,更是咱和百姓的连心锁。”这块银元,最终成为谢家清廉传家的信物。它见证的不仅是感恩,更是共产党人与群众生死与共的诺言——人民以命相护,我必以心相报。

图片11.jpg

一次调研:田埂上的实事求是

1930年深秋,江西吉水县木口村的彭家祠堂内,一场临时起意的调研悄然展开。毛泽东与谢维俊途经此地,谢维俊敏锐建议:“既路过,何不摸清农村实情?”两人谢绝村民的鸡鸭款待,就着一碗糙米饭,在祠堂召开调查会。

谢维俊的笔记本密密麻麻:某村中农因被错划为富农遭批斗,某乡为“彻底革命”滥杀地主家属……这些问题被他归纳为“左倾冒进危害”。毛泽东据此撰写《木口村调查》,疾呼“不可孤立中农,不可消灭富农经济”。这份报告,成为纠正土地革命错误的重要依据。

展厅复原了当年的场景:褪色的长凳、裂痕的方桌、煤油灯下泛黄的纸页。谢维俊的调研手稿旁,一行小字尤为醒目:“坐在机关里得不到的真理,群众的田埂上到处都是。”

图片12.jpg

廉洁丰碑,何以永铸?

谢维俊28岁便牺牲在陕北的窑洞旁,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穿越时空。家书中的“铁律”、银元里的“信义”、调研中的“求真”,共同勾勒出共产党人的品格坐标。

图片13.jpg

(耒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李抒蔓  供稿)

上一篇 衡邵携手追溯红色历史共探党史人物邬建农事迹
下一篇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1125782 编辑部邮箱:hndsxcjyb@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