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烽火家书 赤子情怀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广大湖南人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战英烈。为深切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湖南英烈,讲好英烈故事,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本刊与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共同策划推出“抗战中的湖南英烈”专栏。
左权,1905年3月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今醴陵市)。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前往苏联留学。1934年参加长征。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部队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
1942年5月,在西北延安的一栋低矮的土坯房前,左权的妻子刘志兰眼含着泪水,颤抖着手一字一字地写悼词:“几次传来你遇难的消息,我不愿去相信。或是重伤的归来,不管带着怎样残缺的肢体,我将尽全力看护你,以你的残缺为荣……由于你的牺牲,更加深我斗争的决心,日本法西斯不仅奴役我的国家,而且残杀了我亲爱的人……在任何困难之下,我都要咬着牙关渡过去。如果有一点失望和动摇,都不配做你的妻子。”
左权是我党牺牲在抗日前线职务最高的指挥员。1930年6月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左权历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红十二军军长、红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等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为我军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吕梁、五台、太行山等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寇无数次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频繁进攻,威震敌后。其间,左权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深刻总结华北战场经验,写出了《埋伏战术》《论军事思想的原理》《坚持华北抗战两年中的八路军》等雄文,在华北敌后5年间共译著40余万字,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为抗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1942年夏季,日寇出动数万人突袭八路军前方总部。5月25日,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等机关突围时,壮烈殉国。
军旅倥偬,与家人离多聚少。1937年9月至1942年5月,在行军途中或战事间隙,左权给母亲、叔父和妻子写下了10余封亲笔信。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情怀,一颗报国志坚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1930年,左权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其间,左权致信大哥表达自己的革命志向:
“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1937年秋,左权在挺进抗日前线的路上,收到叔父左铭三的来信。离乡后第一次得知亲人的消息,竟是大哥左育林患肺病已去世4年的噩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家老小指望谁?家国两难。9月18日,他含泪给叔父回信:
“叔父:
从你的信中已敬悉一切,短短10余年变化确大,不幸林哥作古,家失柱石,使我悲痛万分。我以己任不能不在外奔走,家中所持者全系林哥,而今林哥又与世长辞,实使我不安,使我心痛。
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报我林哥对我的培养……”
自19岁离家,左权就再也没回过家。战事间隙,于1937年12月3日给母亲写了一封信:
“母亲:
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他告诉母亲:
“我军在西北战场上,不仅取得光荣的战绩,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唤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
信尾,他写道:
“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左权投身军旅,戎马倥偬,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直到34岁才在前线遇到22岁的姑娘刘志兰。经朱德做媒,两人于1939年春成婚,次年5月生下女儿“太北”。一家人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时光。百团大战前夕,他考虑再三,万分不舍地把妻子女儿送往后方延安,当时女儿不满百天。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左权与刘志兰和左太北母女的永别。
得知妻女平安到达延安,1940年11月12日,左权给妻子写下了第一封家书,直至牺牲,他共给妻子写了12封家书。这些家书充满着对妻女深深的爱恋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1942年5月22日晚,前一封信托人带走刚刚17天,左权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信中,他动情地写道: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21个月!
谁能想到,这位心里装着千军万马、谋划抗倭大计的将军,一直在默默地数着日子盼望一家团聚。写信后不到3天,他便血洒抗日前线山西省辽县(今为左权县)上麻田村附近的十字岭。信,最终到了妻子手上,成了他深情的绝唱。
烽火硝烟,家书万金。
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一封封情深意重的家书,无不体现一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母亲、叔父的孝敬,对民众、战友的关爱,对妻女的挚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
左权不愧为侠胆柔肠大丈夫,丹心碧血真英雄!
左权牺牲后,远在湖南的老母亲并不知道。新中国诞生前夕,朱德命令南下的人民解放军,路过醴陵时,要列队去看望老人。左权年幼时父亲就过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将4个子女拉扯大。而左权19岁便离开了家乡,与母亲再未相见。当队伍进入醴陵县境,成千上万的战士对老人喊道:“老人家,左权没有回来,我们都是您的儿子!”1949年,前前后后共有数万军人绕道醴陵黄茅岭,来到那个家门前,向英雄的母亲表达军人的致敬!
老太太终于明白自己日思夜想、日夜牵挂的小儿子已经在7年前血洒抗日战场!
坚强的老人没有恸哭,她没有读过书,就请人代笔,写下了这样的话:“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1989年11月,左权等33人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2009年,左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左权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