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研究动态

湖南(1953年—2004年)重点工程建设——农林水利篇

2015-08-06 15:01:17  来源: 

兴利除害保安澜——湖南水利重点建设综述

湖南省水利厅

  “四水奔腾八百潴,三湘直下洞庭湖。”湖南既得益于水,又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水利建设以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建设时期,而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

  “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在洞庭湖区,其中南洞庭湖堤垸整修、洞庭湖堤垸修复与整修均被列入“一五”计划内的限额以上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洞庭湖治理。1949年11月12日,刚刚建立的湖南省临时政府就发布了《关于洞庭湖修复溃损堤垸的指示》,揭开了新中国治理洞庭湖的序幕。1953年3月21日,整修南洞庭湖竣工。该工程于上年12月10日开工,按照“以改善湘、资洪道使二水主流分离,减少顶托干扰,并有计划地结合修复溃垸进行并垸堵流,同时兼顾航运与排渍”的整修方针。由21个县市调集25万劳力、近万名干部参加施工。共完成堵口工程13处,并南洞庭湖地区48垸为3个大圈。通过这次整修,使湘、资两水基本分流,保留毛角口支流、甘溪港支流作为航道,建新泉寺、和平、南湖洲等3处排水闸。1954年汛期,湖区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很多堤垸漫溃。10月1日,省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作出《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决定》,由省长程潜任修复委员会主任委员。该工程分为重点工程和一般堤垸两部分。重点工程是把西洞庭湖区、大通湖区和南洞庭湖区分为3个工区,分别按一般垦区和重点垦区的不同标准进行整修加固。修复工程本着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及防洪与排涝并重的精神,确定以“重点整修,医治创伤,清除隐患,加固险堤,有计划地并流堵口、合修大圈”作为修复方针,共动员干部、民工80多万人参战。1955年4月15日,治理洞庭湖及堤垸修复工程竣工,其中重点工程设计标准为抗御1949年洪水位和六级风力。共缩短堤线950公里,增加耕地30万亩,扩大有效蓄洪容量62.6亿立方米。堤工质量较前显著提高,增强了抗洪能力;初步改善了沅、澧二水尾闾洪道,基本上免除了干扰顶托现象;西洞庭湖区河流堤垸初具雏形。在治湖中,还兴建了大通湖蓄洪垦殖区,垦区面积421.8平方公里,可蓄洪25亿立方米;废田还湖近2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天然湖泊面积共缩减894.31平方公里。

  “二五”与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期间,我省水利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山丘地区,其中作为大中型建设项目,开始新建双牌、水府庙、酒埠江、黄材、黄石、王家厂、官庄、白马寺等8处大型水库,并开始发挥作用。

  我省山丘地区历来干旱严重。建国初期,主要是以组织群众整修、扩建、改建原有的山塘河坝为主。1958年上半年,全省组织了一大批技术干部和水利学校的师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并制定了一个“以防洪、灌溉、水能利用、航运为主要内容,以河流为骨干,以地区为单位的全面治理综合利用”的规划。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兴建大型水库。1959年5月,王家厂水库竣工;同年12月,官庄水库建成。1960年5月,酒埠江水库竣工;同年9月,水府庙水库、白渔潭电站竣工。1963年,双牌水库竣工。1965年5月,黄材水库竣工。同时,兴建了69处中型水库,5700多处小型水库,40万口山塘。其中双牌电站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大工程,是全国第一座双支墩大头坝,装机13.5万千瓦,灌溉农田32万亩;1962年1月建成投产的柘溪水电站,是我省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该水电站在资水干流,装机44.75万千瓦,1958年5月开工,1962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施工时,由省委书记李瑞山任总指挥,副省长徐明任副总指挥。这个阶段,我省的水利建设出现了3个转向,即从防灾转向兴利,从单纯灌溉转向综合利用,从小型农田水利转向兴建大中型工程。1960年与1963年,湖南接连大旱,尤其是1963年4季连旱,全省受灾76县,受灾面积2066万亩。由于水利工程特别是重点水利工程发挥作用,实际成灾的只有1135万亩,失收面积仅313万亩,且人无饥馑,道无饿殍。当然,由于当时片面追求数量、进度,不尊重科学,不讲求质量等问题,因而造成的浪费损失比较大,工程质量问题也比较多,还遗留了不少未完建的工程。

  “三五”期间,我省水利建设全面铺开,湖区以电力排灌建设为主,山丘地区着重水库的续建与配套,开展了水轮泵、水电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我省集中力量打了水库配套和水轮泵两个歼灭战。对50年代新建的一部分水库进行了续建配套,并在干旱严重地区,重点新建了欧阳海、青山垅、涔天河等大型水库以及58座中型水库、2000座小型水库和6900多处水轮泵站,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塘坝为基础、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灌溉体系。其中韶山灌区是我省第一个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装机1.6万千瓦,灌溉湘潭、湘乡、宁乡3(县)市农田100万余亩,还具有防洪、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施工时,短短10个月时间,10万大军劈山70多座,凿通7处2800米长的隧洞,架设了19处计5200米长的渡槽;建起大型建筑物36处,小型建筑物1700多处;完成土石方近1500万立方米,开出了一条可航行一二十吨木船、长174公里的渠道;新造田土6800多亩,堪称水利建设史上一个罕见的范例。欧阳海灌区总库容4.2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3万亩,发电装机容量3.6万千瓦,其大坝为我省首座混凝土双曲拱坝,坝身大孔口泄流居全国第一。该项工程曾荣获国家设计施工银质奖。

  “四五”、“五五”期间,我省水利重点建设集中于山丘地区的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电建设。

  这一时期,对五六十年代兴建的水库全面进行了续建配套和保安,同时对所有的大中型水库进行复核设计,对不符合要求的溢洪道进行了改建、扩建,新建了铁山、六都寨、竹园等3座大型水库、91座中型水库和4300多座小型水库,凤滩、东江两处大型水电站动工兴建。1972年12月,临澧青山水轮泵站竣工,灌溉面积34万亩,9个省、18个市、54个县以及16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战线的标兵单位。1978年5月,凤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投产。该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渔业、旅游等综合效益,预留防洪库容2.77亿立方米,可减轻沅水尾闾洪水灾害。1979年7月,大圳灌区全线建成通水,有效灌溉面积43.95万亩。洞庭湖区兴建了一些撇洪工程,如新建冲天湖、柳叶湖、南湖、烂泥湖、冶湖4处大型撇洪渠,建设了500万亩的田园化农田和渠系配套工程,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的格局。但由于不少地方再次滋长急于求成的思想,中小型水库遗留了不少未完建工程和病险工程,工程质量问题和浪费损失也都比较严重;由于工程不配套和用水无计划,不少工程的效益有下降趋势。

  “六五”期间,我省水利重点建设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的方针,建设速度放缓。

  1980年3月,省政府发出通知,撤销省水利电力局,分别成立省水利厅和省电力局。由于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全省基建项目相应大量压缩,只保留了铁山水库这一处重点水利工程,其他多数以一些工程量小、投资少、见效快的配套工程为主。在建设部署上,主攻现有工程的防洪保安和配套扫尾,并首次采用劈裂灌浆、冲抓回填、高压定喷等先进技术处理了一大批险病水库,5万公里大中型水库干支渠护砌了1万公里,各大中型水库、灌区开展了防洪调度和兴利调度。1982年4月,铁山水库大坝竣工,被评为省优工程。该工程分南北两大灌区,灌溉面积85.41万亩,具有城镇供水、农田灌溉、防洪、拦沙、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1983年,南灌区基本配套并开始受益。通过续建配套扫尾,已建重点水利工程的效益普遍提高,仅大中型工程增加的灌溉面积即达130多万亩。这一阶段,在建的东江大型水电站大坝接近完成,五强溪大型水电站开始进行施工准备。

  “七五”、“八五”期间,我省水利重点项目开始“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重点是进行了洞庭湖治理一期工程。

  “七五”以来,我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90年代更是进入丰水期,全省大部分地方连续出现严重洪涝灾害,而且洪水一年比一年大,范围一年比一年广。洞庭湖治理再次被提到“命脉”的地位。1984年,省水利部门编制了《湖南省洞庭湖区近期防洪蓄洪工程初步设计书》,也就是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一期治理规划(1986—1995),内容包括堤垸防洪蓄洪、洪道扫障与疏挖、长江护岸工程及血防灭螺4个方面。该工程1986年开始实施,至1995年12月完工,涉及常德、益阳、岳阳、长沙等4市31个县、市、区、农场的全部和部分辖区。10年里,对11个重点堤垸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对24个蓄洪垸进行了部分安全设施建设、堤防清隐整险,对澧水及南洞庭湖洪道进行了试验性整治和防汛通讯、报警系统建设,总投资11.618亿元。通过一期治理,重点堤垸抗洪能力显著加强,排渍能力大大提高,普遍由治理前抗御3~5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抗御5~10年一遇的洪水,使湖区免遭毁灭性打击,在1995、1996两年防洪抗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一时期,国家“五五”重点建设项目—东江水电站建成投产。该水电站位于湘江一级支流耒水上游,是耒水梯级开发的龙头工程,整个工程由拦河坝、钢管引水道和坝后厂房、两岸滑雪式溢洪道、一级放空兼泄洪隧道洞等构成,蓄水库容81.2立方米,最大坝高157米,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双曲薄拱坝。由于坝高库大,调节性能好,水库竣工后,使耒水下游1.07万亩农田免除洪水危害,同时提高了下游已建的白渔潭、遥田等水电站保证出力和京广铁路的防洪标准。我省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也竣工投产。该水电站被列入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88.42亿元,控制流域面积83800平方公里,防洪库容10.4亿立方米。

  “九五”以来,我省水利重点建设改革与发展并举,以洞庭湖二期治理为中心的重点项目全面铺开,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6年,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全面启动。该工程规划于1993年12月经水利部审查,1995年10月经国家计委审批。主要包括堤防加固、蓄洪区安全建设、洪道整治、城市防洪、治涝建设、防汛通讯报警设施、水利结合血防灭螺7个部分。工程总投资为46.58亿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80%,其余由省市自筹。到目前为止,主要实施的是已由国家计委审批立项的7个大项中的3个小项,即11个重点堤垸堤防进行整修加固,藕池河、南洞庭湖洪道整修工程。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与我省加大了水利重点建设投资的力度,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0多亿元,比建国以来前49年的总和还要多。洞庭湖治理实施了部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河湖疏浚工程和应急处险工程,截止2003年底,共完成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2.21亿元。作为洞庭湖治理的有机体,1999年12月,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第三台机组并网发电。至此,经过30多年的努力,澧水流域终于有了第一个控制性大型防洪水库工程。洞庭湖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西洞庭湖及沅水、澧水下游,尤以澧水下游为甚。该工程是一个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有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水电大型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711平方公里,总库容17.4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4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澧水支流氵娄水的洪水,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7.56亿千瓦时,总投资34.96亿元。在1998年特大洪灾中,尚未竣工的江垭工程发挥了显著效益,削减洪峰流量约60%,减少经济损失数十亿元。2004年2月8日,石门县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该工程位于澧水下游支流渫水,是国务院批准近期兴建的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工程,为大(I)型规模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淹没面积5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40米,总库容14.4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为主,集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多种效益为一体。工程总投资32.5亿元。2008年底建成后,可将澧水下游尾闾地区防洪标准近期提高到20年一遇,远景结合宜冲桥水库、三峡建库和松滋建闸提高到50年一遇;水力发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25亿千瓦时;水库灌溉面积可达5.4万亩,渠化航道63公里。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澧水安澜的世纪之梦即将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加快了长江干堤、四水治理、城市防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在全省的防洪减灾,保证农业高效高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长江干堤湖南段上起华容县的五马口,下止黄盖湖的铁山咀,流经河道长163公里。该河段上有上车湾河段裁弯取直,下有螺山卡口;中有洞庭湖交汇,水系复杂,加之江湖逐年淤高,导致水情不断恶化。该工程1998年正式动工,工期5年,总投资19.858亿元。加修大堤长142.055公里,以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口为界,分为上下游两大段,上段长76.8公里,下段长65.255公里,沿线由民生、建设、建新、君山、永济、陆城、江南、黄盖湖等8个堤垸组成。保护面积20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万亩,常住人口160万人。直接保护岳阳市城区、京广铁路、107国道、城陵矶港口及长岭炼油厂、岳化总厂等大型企业。湘、资、沅、澧四水是我省的主要河流。它们在孕育三湘大地的同时,也经常给沿河两岸带来了洪涝灾害。1998年,四水治理项目被列入重点工程,国家投入资金开始建设。其总体规划为:14个市中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等4个城市为争取日元贷款投资不在规划内,其余10个市、40个县(区)(其中含浏阳市、平江县)、11个一般城镇作为四水治理规划范围。根据我省防洪总体规划,编制了《湘、资、沅、澧四水治理重要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工程包括堤防工程、清淤疏浚、城市防洪等方面,设计总投资48.73亿元。截止2002年7月底,共投入资金15.76亿元,其中国债7.8亿元,地方转贷2.5亿元,地方自筹5.55亿元。该项目尽管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有的工程尚未启动,暂时难以形成完整的保护圈,但从已经形成规模的工程所发挥的作用看,防洪效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如:津市拓卡后,洪水水位比未拓卡前下降了0.3米;湘潭昭山实施扩卡后,使上游壅高水位降低0.2米,益阳娘娘庙实施扩卡一期工程后,增加行洪流量4000立方米秒,降低高洪水位0.16米。这些相继竣工的拓卡工程,大大降低了重要城镇的高洪水位,显著地提高了抗洪能力。

  岁月峥嵘,风雨兼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治水害、兴水利,兴建了一大批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在三湘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势恢宏的水利建设乐章。这些重点工程,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21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山丘上,使昔日的穷山恶水面貌大为改观,农业生产条件大大增强,为山川秀丽的湖湘大地增辉添彩,为我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Ky:PAGE}

 

 

 

洞庭湖治理

  洞庭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湖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部分15200平方公里。分属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和长江四口入湖洪道范围。共辖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湘潭、株洲6个市29个县15个农场,受堤防保护的总面积为1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6.7千公顷,保护人口1008万人。作为长江的主要调蓄湖泊,几个世纪以来,茫茫洞庭以其恢宏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每年承纳长江洪水有30%~40%,使无数次长江洪水化险为夷,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保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湖区人民也因此承受了无数次的水患灾害。

  1949年11月2日,湖南省临时政府发布了《关于洞庭湖修复溃损堤垸的指示》,组织滨湖27万人民修复堤垸,对有碍泄洪以及垸老田低的43个溃垸确定废弃或缓修。全面开展堵口复堤重建家园,同时堵大通湖东口横堤,将大通湖108垸并为大通湖大圈。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治理洞庭湖的序幕。

  1952年洪灾过后,省委成立了洞庭湖整治工程指挥部。同年12月10日,该工程正式开工。调集25万劳力、1万多名干部整修南洞庭湖,堵小河口、三里桥等13口,将南洞庭湖区48个垸并为现在的烂泥湖、民主垸、湘滨南湖3个大圈。1954年3月,该工程竣工,共投资1961万元,新增防洪保护面积93.6万亩,排水受益面积57.6万亩。使湘水、资水基本分流。

  1954年,洞庭湖区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极为惨重。灾后水利建设任务重、战线长,针对这一情况,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南省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指挥部。对洞庭湖按照整体规划重新安排河流湖泊。同年12月,该工程正式动工,被列入限额项目。全省动员83万劳力、2万多名干部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治湖工程,苦战4个月,在西洞庭湖区堵口24处,将沅水尾闾以北、澧水尾闾以南的地区并成现在的沅澧大圈。在大通湖工区堵9口,修成南大市重点垦区。在南洞庭湖工区堵水矶口,修建大众沙田重点垦区。1955年4月,该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5446万元,新增排水受益面积125.5万亩,防洪保护面积621.75万亩。

  1955年11月,我省按1954年新定的防洪标准对省辖的堤垸进行加固整修。1956年3月,这个调整时追加的限额以上项目全部完工,累计投资1929万元,新增排水受益面积70万亩。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出,长江和洞庭湖治理要贯彻“以泄为主,蓄泄兼顾,南北兼顾,江湖两利”的方针。湖区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8年、1959年以血防灭螺结合蓄洪垦殖围垦了南湖、洋淘湖、屈原、君山、北洲子、茶盘洲、黄盖湖等农场。1964年开始3年电力排灌歼灭战,1969年底各类机排发展到9.36万马力,电排发展到1967万千瓦。20世纪70年代新建冲天湖、柳叶湖、烂泥湖治理4处大型撇洪渠。建设500万亩田园化农田。开挖渠道3万公里,兴建渠系建筑物1万多条。并在堤旁、渠旁、屋前屋后植树造林,使湖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80年代,进行防洪蓄洪建设。至80年代末,累计完成土方34.9亿立方米,劳动工日19.9亿个,投入资金和劳力投资41亿元,初步建成了湖区防洪排涝体系,为防洪保安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把洞庭湖治理作为安邦定国的一件大事来抓。1993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主持洞庭湖治理现场办公会时指出,不要等大水淹了湖南再来治理洞庭湖,要把洞庭湖列为国家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规划进行重点治理。19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考察洞庭湖,把洞庭湖治理方针概括为“深挖泥、高筑台、强排涝、救命楼”。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洞庭湖时,指示洞庭湖治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上下努力,共同治理。

  一期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1988年,被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1995年12月,总投资11.6亿元的一期治理工程胜利竣工,于1997年验收交付使用。该工程共完成大堤培修加固1682.74公里,涵闸整修接长756处,完成土方23296.48万立方米,石方349.57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112.33万立方米。通过一期治理,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抗洪能力提高到5~8年一遇。

  以11个重点堤垸堤防加高加固,藕池河水系洪道、南洞庭湖洪道整治等3个单项为主的洞庭湖二期治理于1993年通过审查,可行性研究1995年通过审查,初步设计1997年通过审查,目前各项治理工作进展顺利。二期治理主要项目包括:堤防加固、蓄洪区安全建设、洪道整治、城市防洪、治涝建设、防汛通讯设施、水利结合灭螺等7个部分。规划批复总投资134.7亿元,该期工程1996年到2001年底,完成投资36.9亿元。1998年,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洞庭湖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湖区水利建设总投资包括洞庭湖治理、长江干堤加固,以及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项目总投资达26.34亿元,投资额超过建国40多年来的总和,有效地增强了湖区防洪排涝能力。

  作为洞庭湖治理的有机体,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34.96亿元的澧水江垭水库工程于1995年7月2日正式动工建设,水库大坝于1997年提前一年实现拦洪目标,1999年5月18日1号、2号机组发电。至此,澧水作为我省“四水”中唯一没有拦洪骨干工程的历史已成过去。同时,澧水皂市水库工程也加快了前期工作。利用荷兰政府贷款引进的8艘大型挖泥船进入洞庭湖疏河固堤,并在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湖区堵口复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重要防洪城市,湖区长沙、岳阳两市城市防洪规划通过国家审查,全省利用日元贷款建设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张家界和永顺、浏阳、津市、澧县、安乡、桃源、汉寿、桃江、南县、沅江、长沙县、望城、宁乡、湘阴、汨罗、岳阳县、华容、临湘23座城市防洪工程也于1999年通过可研审查,部分工程已开始启动。与此同时,洞庭湖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也迅速推进,初步建立以长沙为起始点,达摩岭、太阳山为分支枢纽站的通讯系统。 (李华明)

 

 

 

{Ky:PAGE}

 

 

 

大通湖农场扩建工程

  大通湖农场扩建工程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农垦项目之一。1952年政务院发出指示,提出尽快筹办和办好国营农场的要求,并将大通湖农场扩建工程列入国家“一五”建设计划,1953—1957年共投资352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1954—1955年,修复洞庭湖堤垸,加固并扩大大通湖垸。范围是西至沱江东岸,北至藕池东支,东至湖子口河西岸,南到胜天、草尾、黄茅洲、阳罗和五门闸一线。同时又将沅江县南大区的12个小垸合并成南大市重点垦区。1954年春,王家湖筑堤拦湖工程开工,全场集中青壮职工1200人,奋战1个月,于春节前完成土方6.5万方,从同益公社南端至有成垸的北堤新修1500米拦湖堤,将王家湖、丁家团湖与大通湖隔离。10月,成立湖南省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指挥部。11月,全省规模浩大的治湖工程全面铺开,大通湖总队由大通湖农场、大通湖区、公安厅的两个劳改农场组成,共有万名劳力,历时140天,于1955年4月中旬,将分配的工程任务胜利完成,共计土方42.3万方。1955年冬,继续围垦王家湖、丁家团湖,集中500余名职工日夜突击排水,随即组织3500余名职工,筑堤固基,在湖中修筑渍堤与排水干堤40公里,共计完成土方80万方,扩大耕地2万亩。1957年,经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农场围垦北洲子,从南县组织民工2000人,于12月中旬开工,次年3月竣工。围堤北起华容溜口子的向东闸,南接大通湖大堤的大东口,堤长8.2公里,高32.5米,面宽2.5米,完成土方20.9万方,围垦面积4.8万亩。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了全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农场,而且成为培养人才的学校,为省内新建场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湖南省农垦局)

 

 

 

{Ky:PAGE}

 

 

 

西湖农场围垦工程

  西湖农场围垦工程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省调整计划时增加的农业限额以上建设项目。

  1954年冬,中共湖南省委组织全面治理洞庭湖。11月18日,围挽西湖农场工程开工,由省公安厅治湖劳改总队承担。治湖劳改总队由684名干部、9334名罪犯以及500名武装民警组成。至1955年底,整个围挽工程完工,新修大堤8335米,完成土石方829647万立方米,垦耕地64090.5亩。1956年,新垦耕地10920亩。1957年,农场继续将大西湖周围部分浅水洼地围垦成田。同年6月全部工程竣工,投资总额405.49万元。至1957年底,整个劳改农场时期共开垦耕地80000亩。

  (湖南省农垦局)

 

 

 

{Ky:PAGE}

 

 

 

西洞庭农场围垦工程

  西洞庭农场围垦工程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大中型农垦项目之一。

  195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到西洞庭农场湖区勘查。1955年初,经批准,以民主阳城垸西隅的祝丰垸为中心,对15个大小垸子和数十个荒洲湖泊(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进行围垦,由省农业厅主持筹建西洞庭农场。从1955年至1963年,国家共投资740万元,其中“一五”期间投资284.4万元。建设规模为耕地面积5.5万亩,主要生产粮棉。

  在建场中,从全省调进近百名干部,招收1472名工人,并由农业厅拨给大量农用机械和其他物质,当年开垦春荒2.61万亩,新建了抽水机埠9处以及办公室、临时性职工宿舍、厂房等,另外还完成了各种机械、水利涵管等的安装任务,共计投资120.5万元。1955年冬到翌年春,该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动员民工7400人,加上本场工人共8000余人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水利土方124万方,其中干渠56.3万方,支渠44.9万方、渍堤22.8万方,完成道路土石方14.2万方,总共投资51.4万元。全场耕地面积增至5.87万亩。1957年,经过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场,耕地面积达到7.3946万亩。

  农场建成后,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陆续投资进行扩建。至1963年止,土地面积扩大至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万亩,购置拖拉机26台,排灌机械32台,1534马力,年底存栏牲猪4300余头,大家畜1370头。

  (湖南省农垦局)

 

 

 

{Ky:PAGE}

 

 

 

澧县拖拉机站

  澧县拖拉机站系“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农机项目之一。

  1956年初,根据中央“棉区先建拖拉机站”的指示精神,省农业厅在澧县张公庙建立了“国营澧县拖拉机站”,3月14日,第一台拖拉机来到澧县,后陆续从国营大通湖农场调来了3台苏联产DT-54型拖拉机、1台捷克斯洛伐克产热托-35型拖拉机,并随同从国营大通湖农场、华南垦殖局调来拖拉机手和专业技术人员7人。4月12日,澧县拖拉机站在高庙乡新堤合作社举行了首次试耕典礼,吸引3万群众前来观看,当时的《滨湖日报》在头版以《上万人看铁牛耕地》为题对澧县拖拉机站的试耕进行了专题报道。当年澧县拖拉机站又购进了11台罗马尼亚和KD-35型、1台波兰产乌尔苏斯-45型和1台美国产福特—24型拖拉机、配套有五铧犁、中耕器、开沟器等农具和1台苏联产拖拉机维修保养专用工具车。到当年末,全站共拥有拖拉机55台,干部职工70人。

  建站初期,澧县拖拉机站租住在张公庙郝家大屋场,并随即在邻近的万家铺兴建新站,第二年春节后搬迁到新站(现澧县三中)。1960年,国家投资80万元,在澧西公社建立了全地区最早的公社拖拉机站—“澧西人民公社拖拉机站”,配备5台热托-25A型拖拉机和第一批国产拖拉机:东方红-54型、铁牛-40型各10台,为支持公社建站,县拖拉机站由万家铺迁到县城——叶庵(原洞庭缸套厂)。以后,澧县拖拉机站逐步发展壮大。1961年冬,根据省农业厅指示,澧西人民公社拖拉机站收归国有,县、社两站所有人员和设备统一进行了调配,同时还在湖区新组建了永丰、九垸两个拖拉机站,原县拖拉机站更名为一叶拖拉机站,同时配套建立了澧县拖拉机保养站。自此,澧县拖拉机管理站应运而生,下辖一叶、澧西、永丰、九垸4个拖拉机站和1个拖拉机保养站,到1962年底,共拥有拖拉机156台,机引农具28种171件,南京跃进牌汽车2台,联合收割机(康拜因)1台,各类农机修理设备45种63台(件),干部职工236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行管人员31人。

  澧县拖拉机站的建立,不仅为澧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还为本地和周边县市培养了大批农机技术和管理人员。1969年10月,湖南省农机服务队下发了《关于国营拖拉机站、机电排灌站下放给社、队经营的意见》的文件,澧县拖拉机站于当年冬调出东方红-54型、铁牛-40型、热托-35型各1台,在涔南公社开办拖拉机下放试点。次年,所有拖拉机及其他设备下放到公社经营,县拖拉机站大部分技术人员也随之调配到各公社,全县相继建立了官垸等21个公社农机站。国营澧县拖拉机站完成了国营示范的神圣使命。(湖南省农机局)

 

 

 

{Ky:PAGE}

 

 

 

临湘拖拉机站

  临湘市(原临湘县)山丘和湖区面积各半。全市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水田33万亩,丘块大小在0.2~3亩的占水田面积的86.7%,土壤比阻在0.3~0.6公斤平方厘米的占74.7%,泥脚深度300毫米以内的占78%,这些条件为拖拉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湖南省委指示,1957年12月成立了临湘县拖拉机站,站址在原临湘县水利局内,隶属临湘县农业局领导,汤洲生任站长,周大梓任副站长,另配有3个专职干部、32名职工,拥有12台机车。县站成立后,先后在松杨湖农场,江南公社共发展拖拉机25台,937马力,担负着两地30000亩耕地的机耕任务。1960年1月,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因临湘县江南公社1959年在农业生产上成绩突出,曾奖给两台轮式拖拉机。到1961年,全县拖拉机增至47台(分布在陆城、江南、源潭、定湖4个公社和松杨湖农场),机耕面积达13万亩,全站职工增加到191人,其中管理人员29人,修理工6人,驾驶员86人,学员70人。是年4月6日,经县人委批准,设立了县直陆城、江南、源潭、松杨湖5个分站,下设谷花洲、盛塘、四合、定湖、横河堤、白沙洲6个机耕队。5月,在县站的统一部署下,继续开垦松杨湖、黄盖湖,扩大耕地面积9万亩,为消灭钉螺创造了条件。

  1962年,县委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整顿和改进拖拉机站的工作,使拖拉机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管理上,采取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定额管理,定员作业,通过签订合同把计划落实到机车。

  1963年,拖拉机田间作业,松杨湖拖拉机站完成任务突出。全站6台机车,全年完成了1.7万亩,占全县耕作总任务的28%,每台平均2800亩。在省里召开的各县站表彰会议上共评选出15台机车,其中松杨湖站就占了4台,该站被评为全省田间作业第一红旗站。

  1964年,拖拉机作业项目有新发展,包括开垦、耕地、镇压、抗旱、排灌、上门打粟、打米等,农闲时还搞点短途运输,为农村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如桃林公社新庄大队李家生产队21户,97人,水田99.6亩,共有5条小黄牛,耕得浅,耙不化,产量低,吃粮靠统销。自1964年使用拖拉机耕种,产量显著增加,如有一块1.3亩大的水田采用机耕,亩产达830斤;而另一块1.2亩的水田,采用牛力耕耙,亩产只有570斤,全队用机耕,80亩晚稻总产比上年增产11000斤,因此群众说:拖拉机最省力,要想穷变富,早用拖拉机。

  1965年,全县农机作业贯彻以田间作业为主,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实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精神,全年完成总耕作业量30万亩,占总任务的107.5%,其中水田作业比上年增长21%,盈利1779元,亩成本1.10元。60年代后期是拖拉机水田作业的“黄金时期”。

  1960年初,临湘县被省里定为拖拉机的重点发展县。为解决深泥田耕作问题,1966年元月1日,县农机局在源潭公社黄盖大队试制并使用了第一台电犁。另外,从3月8日起,县拖拉机站先后在江南公社的盛塘、长江、江南大队进行了链式拖拉机水田作业试验,翻耕9969亩,群众反映很好,这给全县拖拉机水田作业开辟了新途径。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国家对农机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国营拖拉机亏损却越来越多。1967年自上级下达的机耕任务不断增大,群众要车的人多,而机手只管完成任务,机耕费用则无人管,全县亏空较大。1966年,省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把仅有的20个国营县拖拉机站的拖拉机陆续下放给人民公社。

  自1967年至1972年6年中全县拖拉机由39台1676马力增长到136台3925马力,1977年5月全县各公社拖拉机站继续改为农业机械站,到1980年,全县社、队经营的拖拉机达1026台、17799马力,年均增长30%,这是社营拖拉机的最佳时期。

  从1983年起,户营拖拉机在全县蓬勃发展,到1988年底止,户营拖拉机占拖拉机总保有量台数的97%,其经济效益是各种经营形式中最好的,实践证明,能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拖拉机的产生、使用、推广、发展在临湘市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商业化,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三是推动了工业特别是加工业的发展。

  (临湘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吕斌)

 

 

 

{Ky:PAGE}

 

 

 

汨罗江围垦工程

  汨罗江围垦工程即今天的屈原大垸(屈原农场)。几十年前,汨罗江沿江两岸由于水系紊乱、洲土荒芜、血吸虫横行,一度出现水害频繁、血吸虫病患者急剧上升、生产生活严重受损的恶劣情况。鉴此原因,为了开拓荒洲,扩大耕地面积,根治水患和血吸虫病,1958年6月下旬,湘阴县委作出围垦决定。同年10月,在中共湖南省委正式批准汨罗江围垦工程后,湘阴县委立即提出“依靠群众,自立更生,堵口并流,合修围垦,拦截山洪,开河泄水”的工作方针,并组建汨罗江尾闾围垦工程指挥部。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汨罗江围垦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

  该工程于1958年10月中旬正式开工,包括堵口、修堤、开河、撇洪、浚航道、创堤、建闸、截渗墙、块石护坡等九大任务,分三期工程逐步完成。在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合计投资1192.8万元,共完成堵口12处,筑防洪大堤75.69华里,开挖撇洪沟27华里,兴建现代中型排水闸一座,合计土方2654万立方,围挽面积27.40万亩。截止1961年7月底,三期工程实际支付1149.2356万元,节余43.5643万元,用作伤亡人员医疗、抚恤金费及磊石西闸工程建设费用。

  围垦的过程中,建设者战胜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危险。在第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正当人们沉浸在周家垄开河重点工程顺利竣工的喜悦之中,恶劣的气候环境又使工程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59年2月初,春雨连绵,风雪交加,工程进程受阻。加之汨罗江春汛早发,2月18日,水位平均陡涨5米,工程转入防汛,由于外淹内渍,5万米长的堤线工程75%被水淹没。恶劣的气候、艰苦的劳动导致民工发病骤增。2月20日统计,全区有1163个病工。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带领民工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确保了该工程按时按质完成。从1958年11月—1959年5月上旬,经过6个月的顽强拼搏,第一期工程宣告结束,垦区雏形基本形成。然而,新的考验接踵而来。1959年6月3日,汨罗江流域普降暴雨,新市水位上涨37.41米,而周家龚新辟洪道只完成原计划的50%,泄洪受阻,翁家港水位高达35.4米,情况十分危急。全区广大干部在解放军官兵的大力支持下,虽百般抢救,终力所难及。6月4日凌晨3点,新堤堤身沉塌溃口,溃口长124米。半小时内西家园又溃口长72米,随即三星渡堵口因洪水冲刷渍决长140米。螺蛳尾、西家园、三星渡3处渍口场在上游,洪水灌进垦区后无出口,垸内水位猛增至28.75米,高于洞庭湖水位2.5米,导致新堤两次溃口,使得初具雏形的堤垸遭水淹3月之久,损失巨大。第一次溃口死亡27人,冲毁、淹没、倒塌房屋共1492间,农作物、农产品、家具、农具等损失折合人民币96万余元。第二次溃口,受灾面积13283亩,损失折合人民币7余万元。两次合计损失生产性费用104万元。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退屈原儿女,秉承“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龙舟精神的屈原人民,他们以昂扬的斗志继续投身于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建设之中,确保了整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实现了屈原大垸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前人栽树,后人遮荫。老一辈屈原人的艰苦奋斗打下了屈原大垸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开创了屈原大垸稳步前进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几十年,屈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上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有中国内陆乡镇一流的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5万;这里有最洁净的空气,最清新的水,最丰富的生态农业和养殖业资源,在固若金汤的堤防内,有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和水丰草美的湿地沼泽;这里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年GDP值15亿元,是湖南省重要的粮、油、牲猪、饲料、食糖、纺织、湘莲生产基地;这里有江南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和牲猪生产基地,年产饲料100吨,被誉为中国“饲料王国”,年出栏牲猪100万头,年加工牲猪150万头,是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这里的民营经济活力四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先后有4家中外上市公司在这里投资兴业。饲料、纺织、食品加工、建筑、机械构成了屈原五大产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创立的农业化形成了“饲料—牲猪—肉食品加工”、“大米—糖浆”、“甘蔗—食糖加工”三条产业链,为屈原大垸经济实现新世纪腾飞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岳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稿)

 

 

 

{Ky:PAGE}

 

 

 

钱粮湖农场围垦工程

  围垦钱粮湖农场的计划,是中共湖南省委在大力增产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下确定的。围垦工程从1958年秋开始,至1961年1月底结束。农场围垦面积达34.17万亩,其中可耕面积28万亩。1958—1960年先后3次从澧县、慈利、桃源、华容等地移民。连同就地转场的8015人在内,人口达到12555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原钱粮湖农场成为江南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和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

  一、围垦规划

  1953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洞庭湖工程处对围垦区进行勘测。1955年,省委制订洞庭湖防洪排渍计划时,即将围垦钱粮湖农场定为第一期工程。当时因工程规模巨大,牵涉面广,又未经国家审批,故未继续进行勘测设计。1957年,省水利、农业等部门提出了围垦钱粮湖荒地的计划,同年9月省水电设计院编制《钱粮湖蓄洪垦殖工程计划任务书》,10月省计划委员会上报国家经委和计委审议;1958年4月,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报告国务院批准,把围垦钱粮湖农场列为全省首批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拟于当年冬季施工。1958年6月,省水电厅重新编制了《调关堵口钱粮湖围垦工程设计书》。

  1. 主要工程计划。围挽新堤。南起注滋口经望君洲至岳阳建设垸南堤(新港子),共长36公里,土方1110万立方米。堵塞调弦口及下濠坝。新开华洪运河。从潘家渡起经殷家铺、洪水港出长江,全长29326米。新开刘家铺3700米长的河道。新建涵闸4座:在苍梧台建净宽21米(7孔)钢筋混凝土排水闸一座;于调弦口建净宽9米(3孔)的钢筋混凝土进水闸一座;于洪水港建净净宽34米石拱排水通航闸一座;于岳阳建设垸分别建木质倒虹管3处。

  2. 工程标准要求。大堤高程35.76米,面宽5米,内坡1∶3,外坡1∶2.5,凡堤身高于7米者另筑2米宽平台(内坡平台筑于堤顶下4米处)。以抗御1954年最高洪水(34.83米)。华洪运河底宽40米,边坡1∶2,底高24米,堤面宽4米,堤高34米,以撇北部200余平方公里面积汹涌而下的山洪,并兼作航运、排渍之用。

  3. 勘测与施工组织。8月中旬,开始勘测设计工作。由于工程任务大,时间短,物资缺乏,技术力量不足,工区全线又杳无人烟,杨枝芦苇丛生,加上天气炎热,湖水淤泥深,给工程勘测定线带来很多困难。工程技术人员冒着炎热,驾着船只到芦苇中勘测定线,采取称之为“跟水赶”的办法进行测量,即边退水边测量,退多少测多少,水退完测量完,白天测晚上算,终于为工程部署提供了大量数据。围挽工程由中共常德地委组织实施。

  二、围挽工程

  1958年7月22—28日,省委召开了全省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准备会议,决定钱粮湖工程年冬上马。同年8月28日,湖南省常德专区钱粮湖围垦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华容县注滋口镇。地委任命易光明(中共华容县书记)为指挥,王敬(中共常德地委书记)为第一政委,赵步真(中共华容县委第一书记)为第二政委,并决定,由赵步真、平吉奎、易光明、郭耀先、舒展、张元勋等组成中共湖南省常德专区钱粮湖围垦工程委员会。整个工程原计划分两期两个冬春完成,实际分三期工程进行。经过6个冬春的苦战,至1964年春,围垦工程终于胜利完成。共完成土方1702.47万立方米(折合标准土方2579.4万立方米),穿湖围挽39794米长的防洪大堤,傍山开挖29326米长的华洪运河,新辟3700米长的刘家铺入湖洪道,建成管闸11座,开采石料10.5万立方米,大堤护坡石43315立方米,并为修建洪水港闸备石料4万多吨。共用经费555万元,其中土方费占72.55%,平均每实方0.4321元。(岳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白马水库

  涟源市白马水库系“二五”期间修建的重点水利工程。位于湘江水系涟水支流的孙水河上游,孙水河发源于涟源市龙山北部,至娄底市犁头嘴汇入涟水,全长96公里。河床海拔50~180米,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属于衡邵干旱走廊,自古十年九旱。大旱之年,赤地炎炎,颗粒无收。1957年4月18日,涟源县委决定,先由县农业局请求邵阳行署农业局并报湖南省农业厅水利电力工业局派员勘测设计白马寺水库工程。1957年冬至1958年春,省农业厅来涟源对孙水河流域进行了一次全面勘测。农业厅勘测后认为,在孙水河上游新建一座坝高31米、灌田面积24万亩的大型水库后,灌区抗旱能力可提高到60天以上。1958年7月,湖南省委正式批准修建白马水库。

  白马水库是一项工期长、投资大的水利工程。设计主坝1座,高36米,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191.6平方公里。溢洪道1处,压力隧洞1座,半圆拱形涵洞1座,溢洪流量550立方米/秒。国家投资累计1335.77万元,是娄底地区有效库容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库,被纳入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管理范畴。后因淹没耕地、房屋数量过多、移民问题难以解决,改为中型,坝高28.5米,总库容6650万立方米,灌田18.31万亩,由涟源县自行组织施工。

  白马水库从1958年10月20日开工到1965年12月,大坝和4座副坝等枢纽工程圆满完成,大坝高28.5米,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正常库容5500万立方米。共花劳动工日224.7万个,总投资3245万元。

  水库建成后,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建设。溢洪道于1968年冬季开工,至1970年建成,水库水位相应由原来的168米高程达正常水位178米,国家投资116.6万元。

  1969年起,国家陆续投资131.47万元,建成白马水库电站。1969年至1971年完成电站土建工程,1974年1月开始安装1号机组,同年8月24日试机成功。1983年6月安装2号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台2010千瓦,该电站输出的电并入湘中电网,年发电量为834.2万千瓦。

  1963年至1972年期间,开挖土方265万立方米,回填土方193.2万立方米,开挖石方70万立方米,干砌石1.6万立方米,浆砌石64万立方米,混凝土1.4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43万立方米,总计59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034万个,相继开通了至彭家垅15.6公里左干渠,唐溪至祖师殿42公里长的7条支渠,祖师殿至现娄星区大科乡16公里及右干渠至快溪16公里,桥头河至现娄星区茶园镇21公里等渠道。水库共修有干渠137.8公里,支渠559公里,左右干渠有渡槽49处,长4740米,总投资361万元。

  白马水库于1965年12月正式引水灌田,累计投资3245万元。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渠道质量差、隐患多,漏水、垮塌现象时有发生。从1965年至1974年,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10万亩左右,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了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1975年8月18日,涟源县委作出了《关于按标准修好白马水库干渠的决定》,是年冬季,上阵劳力3.2万多人,在干渠沿线掀起了一个改造渠道的热潮。到1992年,混凝土干渠达66公里,基本消除了渗漏,流速加快,渠水利用系数提高,灌区受益面积达到21万亩,超过设计能力2万多亩,成为涟源市、娄底市(县级)人民的幸福水。1991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熊清泉在娄底地委书记唐之享陪同下视察白马水库。同年9月15日,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学习推广千金、白马水库和韶山灌区经验,加强水利管理的决定》,肯定了白马水库“统一水权、分级管理”,“按亩配水、指标到乡”,“建立水尺,上送下接”,“两部水费,两个包段”,“节约奖励,超用加倍收费”的经验。1996年,白马水库被推荐为全国水利改革示范试点单位。

  白马水库的40多年,是不断建设、不断配套、不断改革的40多年。近年来,白马水库在综合开发上大做文章,在灌溉、发电、养鱼、种植的基础上,依托库南省级龙山森林公园、东面狮子山天然溶洞、北部省级湄江风景区,以及库区迷人的湖光山色、引人入胜的神奇传说,构成一条风光秀丽、美不胜收的旅游走廊,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以水库大坝为中心,集游山玩水、观光寻古、疗养避暑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彭再发)

  黄材水库

  黄材水库系“二五”期间省重点建设水利项目之一。

  黄材水库位于湘江一级支流——宁乡县沩水上游,距宁乡县城54公里的黄材镇铁山咀,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防洪、发电、养殖、城乡供水为一体的大(Ⅱ)型水库,是湖南六七十年代最大的土坝水利工程,该水库工程1952年勘测,1957年复测设计,1958年7月破土动工,1965年5月竣工,整个枢纽工程历时7年,灌区渠道建设分10期,到1970年才完成。整个工程造价5393.3万元,国家投资1893万元,群众白筹199.5万元,投工折资金3300.8万元,动用土石方1492万立方米,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溢洪道、电站、引水坝等组成。主坝为风化土坝壳的粘土心墙坝,高61.5米,长369.5米,底宽377.5米,顶宽6米,防洪墙顶高程为170.5米。为国内大型土坝工程之一。副坝为均质风化土坝,长131.5米,高25.5米,底宽113.25光,顶宽4米,溢洪道长1.3公里。安装9米高、10米宽的闸门3扇和450吨电动滚筒式启闭机3台,干渠有涵洞闸793处,桥梁371座,渡槽13处。

  该水库大坝横跨寨子山、烈马山之间,切断沩江上游,集水面积240.8平方公里:最大库容量1.5亿立方米,设计1.2579亿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4万公顷,灌区共有干、支渠107条,总长621公里,串联小型水库63座,塘坝4150座,干、支渠沿岸装有电动灌溉机具128台,2320千瓦,实际灌溉了宁乡、望城、益阳3县原39个乡镇2.82万公顷农田。

  因水库设计洪水偏低,大、副坝严重漏水,后被列为国内42座重点危险水库之一,1986年底再次动工,至1990年底竣工,历时4年,动用土石方23.7万平方米,砌石3.86万立方米,筑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1.46万立方米,总投资9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75万元,县自筹235万元。经水利部验收,确认工程质量优。

  该水厍的建成,使一座混流式进机电站落户,给城乡人民送来了光明,而且形成了旱涝保收的水利网络,为灌区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成为宁乡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酒埠江水库

  酒埠江水库位于攸县中部、醴陵西南部,属湘东丘陵地带,湘水二级支流攸水上游。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75公里。积雨面积625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43.4毫米,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7.3立方米,多年平均劲流量5.45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量2.95亿立方米,正常水位164米,相应库容2.1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3亿立方米,库容系数0.21,为年调节水库。

  灌区工程1958年8月动工,1960年5月基本竣工。同年3月1#机组、5月2#机组与3#机组投产并网发电,1967年4月溢洪道竣工。经过多年的配套建设,已形成了一个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以东、西、南、北总干渠为网络,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的灌溉系统。枢纽工程攸主坝、负坝、溢洪道、电站、船闸等。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长326米,最大坝高50.2米,坝顶高程170.2米;副坝高40.2米,长356米的均质土工坝;溢洪道位于主坝左岸垭口处,为非真空实用坝,安装8×5.2钢质弧形门6扇,出口为二级连续鼻坎挑射消能,最大下泄量为3750立方米秒;船闸位于主坝右岸垭口处,为两极,由2个29×9.2米闸室组成,最大通航水头38米,设计多年平均货运量8万吨;电站为坝后式,装有3台3000千瓦机组,其下游300米处建有一座引水坝,形成调蓄池。引水坝上设南北干渠渠首及水船闸等建筑物。灌溉5条干渠全长227.5公里,组织了7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施工运动,总计搬掉土石1508.94万立方米,用工29.28万个。共建有渡槽43座,长6894米,隧洞52座,长6194米,渠下涵149个,公路、人行桥387座,进水、泄洪闸56座。开挖支渠153条,共长89.3公里,其中可灌万亩以上支渠10条。总投资1965.1万元。同时攸、醴两县(市)结合灌区配套建成基础水利设施,有山平塘19919口,河坝98处,中小型水库98座,增加有效容积10656.72万立方米。

  灌区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性阶段:一是1959年11月成立攸县冬修水利工程指挥部。动员了11个公社的8万多名劳动力,对攸县境内的总干渠、西干渠、南干渠全面动工开挖,总干渠10公里成渠通水,1.6万余亩开始受益。

  二是1963年在农业复苏的情况下,省、地委下达扩建总干渠、西干渠、南干渠的任务,攸县根据实际需要新建东干渠湖南坳段。4条渠道共长57.53公里,共组织了7个公社1万多劳动力,历时10个月完成。国家投资92.2万元,用工114.87万个。总干渠渠底加宽到4.5米,流量增至每秒2l立方米,西、南、东干渠均达2米,受益面积增至5万余亩。

  三是1966年攸、醴两县人民迫切要求修好渠道,引酒埠江水库的水灌田,湘潭地委决定灌区工程采取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办法进行。5月,成立酒埠江灌区工程总指挥部,确定首期工程为:扩建总干渠16.1公里,流量要求达到每秒28立方米,新建北干渠从攸县漂虎塘至醴陵高冲,全长90公里。渠上附属建筑共有1353处。大型附建工程由湘潭地区水电工程队负责施工,其余工程由攸、醴两县组织12万名民工施工。1966年7月1日举行开工典礼,直至1969年6月全面竣工,总用工日1035万个,国家投资716.87万元,两县自筹资金1035.7万元。

  四是兴建东干渠。从总干渠雷塘至醴陵坝头洲毛田,全长73.96公里,灌田15万亩。1970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攸县承担境内22.5公里渠线开挖和一座渡槽、26座隧洞、4处倒虹吸管的施工任务;醴陵承担50.86公里渠线开挖和15座渡槽、4座隧洞、1处倒虹吸管的施工任务。历时两年零3个月全面竣工。完成工日788.31万个,总投资421.5万元。

  酒埠江灌区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肩负着攸、醴两县(市)52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0.28亿千瓦小时,灌区工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灌区曾连续3年实现粮食亩产过吨粮。灌区的耕地面积占株洲市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国家粮食占全市上交总数的二分之一。酒埠江灌区已成为株洲市粮食生产基地。(王启才)

  水府庙水库

  湘乡水府庙水库系“二五”期间我省兴建的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之一。

  1958年8月,水府庙水库动工兴建。开始建设时,水库由邵阳专署领导,年底收归省水利电力厅领导,施工力量也由省水利电力厅派出,并由当地负责组织施工。全部工程设计土石方1315.86万立方米,其中枢纽部分44.82万立方米,灌区部分1271.04万立方米,总库容5.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66万亩,装机4台0.75万千瓦机组,计划全部投资额2250.33万元。

  水库大坝开工后,厂房和船闸也接着动工。1959年9月底,大坝基本完工,施工力量即转入土石方开挖。1960年9月,大坝和第1号机组建成投入使用,并以110千伏并入湘中电网。第2、3号机组分别于1962年、1963年相继发电。到1963年底,完成土石方100.2万立方米,其中灌区部分44.2万立方米,枢纽部分56万立方米。1965年12月,第4号机组竣工发电,累计投资总额2285万元,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

  水府庙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航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的竣工,对于改善涟水流域工农业生产状况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黄石水库

  黄石水库系“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大中型项目之一。

  该水库位于桃源县西北部,沅水支流白洋河中上游,集雨面积552平方公里,总库容6亿立方米,发电装机6650千瓦,设计灌田37.5万亩,养鱼水面3.85万亩,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效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解放初期,由于白洋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1954年的特大洪水给两岸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治理白洋河水患,桃源县委、县政府决心在白洋河中上游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并积极申报立项。1958年初,湖南省、常德专区、桃源县三级水利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初步拟定了建库方案。1958年9月,该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动工兴建,1964年灌区工程开始配套,1967年6月竣工,1968年7月灌溉受益,1970年7月电站建成发电。该工程历时12年,以后逐渐转入维修与养护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挖掘工程潜力和提高工程效益,对该水库溢洪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截止到目前,该工程总投资达997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4575万元,地方自筹4395万元。

  该工程投入运行30多年来,累计为灌区送水30多亿立方米,发电6亿千瓦,为桃源县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及下游一市三镇100万人口的防汛保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黄石水库管理处多次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该水库现有干部职工526人,近几年,由于受灌区水费难收和人多负担重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该水库管理处党委以“负重苦干谋发展,开拓奋进创一流”为宗旨,立足资源优势,狠抓经济建设:一是加强电力生产管理,2003年发电突破3000万度,创产值640万元;二是加大引资办厂力度,仅去年就引进6个厂家,使全处外资办厂规模达12家,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三是开发旅游产业,主要利用库区秀丽优美的自然风光,将该水库开发成集旅游观光、寒暑度假、休闲垂钓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四是积极申报城镇供水工程项目,力争早日将黄石优质水送到常德、桃源等城镇,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造福于全市人民。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该水库将建设成湘西北的一颗水利明珠。

  (聂其琳 游福军)

 

{Ky:PAGE}

 

官庄水库

  官庄水库是醴陵境内最大的水库,位于官庄乡涧江村,湘江二级支流涧江河中游,拦截涧江,筑坝成库。水库集雨面积2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亿立方米。上游系瓦子坪、桃花山区。从涧江引水灌田,是醴陵北乡人民的夙愿,1958年成立官庄水库工程修建指挥部,决定建设官庄水库。该工程被列为省水利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全部投资额907万元。建设规模为水库蓄水容量1.69亿立方米,发电机装机容量3120千瓦,灌田8.4万亩。1958年9月开工新建,指挥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2.5万劳力,边设计边施工。1959年春耕大忙时,大坝填筑不高,仍受洪水威胁,留下一批劳力抢修大坝。省人委和湘潭行署从湘东钨矿、二一四地质勘探队、潘家冲铅锌矿调来干部职工950人,支援开挖溢洪道和隧洞。1959年秋后,集中劳力突击填筑大坝。涧江下游的浏阳县镇头等几个公社组织劳力负责修建附坝。1960年,大坝、附坝、溢洪道和84号、102号、101号、100号4个隧洞基本竣工,大兵团下马。指挥部组织专业劳力,开挖总干渠和99号隧洞,并负责大坝维护。1961年12月第一次部分交付使用。该库坝高40.7公尺,于1960年4月建成,灌溉包括醴陵县和浏阳县的部分地区,右岸浏阳部分已于1961年开始受益,灌田2万亩。

  因隧洞开凿任务艰巨,渠系不配套,醴陵一时不能受益,库区少数人主张挖掉大坝,废库还田,并上报到国务院。后经省、地、县联合调查组实地调查论证,向中共湖南省委和省人委报告:刨掉大坝的意见,有百害而无一利,且无法实行,只宜缩小规模,继续完善,逐步受益。1963年冬,省水利厅批准醴陵县人委水利科与湘潭地区水利局根据省设计院资料编制的《官庄水利工程技术设计》,确定大坝顶点高程为128.7米,蓄水8350万立方米,并加建105号隧洞,以扩大浏阳县灌溉面积。1965年,99号隧洞打通,送水到左干渠,醴陵局部受益。1966年,湘潭地区成立工程指挥部,组织醴陵、浏阳两县民工揭开不合填筑标准的117米高程以上的内坡石壳,重新翻筑心墙并处理隙缝,加固4个输水隧洞。

  官庄水库在施工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忘我劳动的积极分子和奋不顾身的模范人物。在历次防洪度汛、排洪抢险、突击困难工程和开凿隧洞中,有9人献身。炮工李石生,由马颈坳煤矿派来支援隧洞开挖,为掩护民工脱险而不幸牺牲。

  1968年,灌区逐步配套成型,农业连年丰收,浏醴两县人民要求扩大灌区,扩大受益面积。1972年,国务院同意官庄水库由中型扩建为大型工程。湘潭地区成立指挥部,组织两县民工,培厚大坝,加固输水隧洞,在溢洪道顶加做3扇高3.6米,宽10.7米的弧形闸门,库容量增加到10690万立方米。1973年,处理大坝坝肩与心墙隙缝,84号隧洞加做钢筋混凝土内套和启闭闸门。1975年,水电部按“75.8”型暴雨的降水量,对照官庄水库设计标准与工程质量,列为全国37个危险水库之一,要求修建非常溢洪道。1976年冬,溢洪道由原36.9米拓宽至42.8米,安装7扇高3.6米,宽6.1米的水力自控多铰钢筋混凝土翻板闸门。1978年,溢洪道底板被洪水冲坏;当年修复。1979年6月大水,又将1965年修建的溢洪道鼻坎冲垮。对此,湘潭地区成立指挥部,重新设计,将溢洪道的陡坡、消力池和泄洪渠重新开挖,并全部浇灌钢筋混凝土。醴陵负担消力池土石方的开挖和浇制混凝土所需沙卵石的取运任务,成立分指挥部,调集枫林市等6个受益公社的劳力抢修,集中县级机关车辆突击运输,1980年春完成任务。奋斗20多年,水库工程趋于完善。大坝为粘土心墙风化石壳坝体,高40.4米。附坝位于大坝与溢洪道之间,高23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堰顶宽79.7米。长56米,陡坡段长95.99米,消力池长47米。输水隧洞有三:(1)水库低涵84号隧洞,洞径1.2米,洞长154米,设计灌溉流量2.5秒立方米,泄洪流量13秒立方米。洞口建有水电站,安装630千瓦发电机2台,1976年5月投产。(2)输水到测阳高干渠的105号隧洞,长192米,孔径1.5米,设计流量2.207秒立方米。(3)输水到醴陵的102号和101号隧洞,共长274米,洞径2.5米,设计灌溉流量9.06秒立方米,泄洪流量54秒立方米。1980年,醴陵在102号隧洞进口山坡修建3条铁轨,建成装机6台,640千瓦的缆车式活动型电灌机埠。据1986年官庄水库管理局“三查三定”资料,除102号电灌工程外,官庄水库枢纽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193万立方米,砌石39019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23819立方米,共投入劳动工日376.58万个,国家投资768.8万元。设计灌田2l万亩,其中醴陵10万亩。另由醴陵右干渠分水灌溉株洲县姚家坝乡农田6000余亩。

  官庄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电站及92#、105#、108#3个输水隧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2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23.6米,相应库容1.069亿立方米,灌溉醴陵、浏阳两市农田21.17万亩(实际灌溉达17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II型水利工程。

  官庄水库工程运行几十年来,对醴陵、浏阳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工程属于典型的“三边”工程,工程质量较差,水库长期处于控制运行状态,没有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工程主要存在溢洪道不对称,消力池尺寸不够,混凝土质量差:主坝清基不彻底,渗流异常;副坝坝坡过陡,3个输水隧洞砼施工质量差,运行老化更加明显等问题;1992年4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论证,确认官庄水库为重点病险水库,将官庄水库列入全国第二批重点病险水库治理项目。1992年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总院初步设计核定投资规模4327.17万元,1999年通过修编概算批复总投资为8605.7万元。官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共投入资金5290万元,主要包括建安工程投资4640万元,设备费150万元及其他费用500万元。主要完成了溢洪道重建改造工程,主副坝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主副坝灌浆工程,公路工程及危房改造工程。主要完成工程量:土方工程9.45万立方米,石方18.42万立方米,浆砌石7100立方米,砼16000立方米,钢筋砼2030立方米,帷幕灌浆4286米。建安工程主要材料用量:水泥5200吨,钢筋150吨,木材850吨,砌块240千块,砂8000立方米及砾石45000立方米。由醴陵建设集团总公司承建施工,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

 

{Ky:PAGE}

 

王家厂水库

  王家厂水库系“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大中型项目之一。

  该水库位于湘西北,地处澧水支流涔水中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养鱼、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枢纽部分由大坝、溢洪道、副坝、南北输水涵管、坝后式电站组成。

  为消灭涔河两岸的水旱灾害,1951年3月,澧县人民政府向常德地区行署、省政府报告,要求开发涔水。省水利局于1952年春、1956年、1958年4月3次派勘测队对涔水流域进行勘查,提出了《涔水流域开发意见书》。1958年5月,省农业厅水利工程局编制《澧县王家厂水库工程计划任务书》,并于同年9月13日报省计划委员会,请求批准兴建王家厂水库。

  1958年9月,成立王家厂水库指挥部,组织湖南水电工程总队第二工程队和省机电工程局及澧县澧东、车溪两公社民兵负责施工。该工程建设总投资1099万元。总库容2.05亿立方米,主要担负澧阳平原35万亩农田的灌溉和下游两县一市100万人口、100万亩耕地的防洪任务。

  1958年9月,该水库破土动工。1964年9月完成主体枢纽部分建设。1963年11月至1978年对大坝再次进行加高培厚,兴建北干输水管及渠道工程,溢洪道增设计8块闸门,并兴建非常溢洪道等配套整治项目,总共用了近20年的时间。

  工程建成后,通过科学调蓄,有效控制了下游的水旱灾害,减轻了防洪压力。同时,水库每年可向下游提供灌溉用水2亿立方米,灌溉下游10多个乡镇35万亩农田。坝后式电站每年发电量在1000万度左右,可增加经济收入100万元,开通了水上客运航班,为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由于该工程是大跃进年代的“三边”工程,运行40多年后,工程严重老化,存在大量病险,于1992年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危险水库治理计划,长委核准工程总投资为13656.26万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1992年冬动工,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主体除险项目已完成。严重威胁大坝安全的隐患——南涵除险改建工程也已投入2270万元,需投资1546.26万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3。

  (澧县史志办)

 

{Ky:PAGE}

 

绥宁森工局

  绥宁森工局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湖南省林业重点项目之一。为了发展木材工业,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厅于1959年组建绥宁森工局,专门负责木材采运工作。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654万元,建设规模为年采运原木100万立方米,主要建设工程包括长云钢轨平车道、巫水整治、长哨公路、白岩水整治、麻高钢轨平车道、虾子溪水电站、大寨制材厂和长铺机修厂。工程从1959年1月起动工,至196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48.75万元,各主要工程施工情况如下:长云森铁全长14.7公里,于1959年9月开始建设,到1960年5月建成7.8公里,1961年到1963年,换轨2.4公里,附设岔道0.56公里,待建6.9公里因受当地地形限制,经济上不合算,于1961年停建;麻高森铁全长20公里,1960年4月开工建设,完成中小桥2座,中小涵洞4个,1961年随洪绥森林铁路同时停建;长哨公路全长10公里,于1959年5月开工,1961年2月建成投产;巫水整治沿河180公里,属绥宁境内60公里,1959年1月开始动工;白岩水整治34公里,1958年由东北林学院提出勘测设计资料,同年5月开始施工,修建水坝7座;虾子溪水电站于1959年10月开工,建大坝一座,1962年停建;大寨制材厂于1959年6月动工,建成纤维板出河机等工程的车间和附属成品仓库、锅炉房、办公室等,1961年停建;长铺机修厂于1959年6月开工,建成修配车间一栋,1961年停建。

会同森工局

  会同森工局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湖南省林业重点项目。为了发展木材工业,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厅决定组建会同森工局,专门负责木材采运工作。该项目建设于1961年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国家计委计重养字(61)137号〕。计划总投资4843万元,建设规模为年采运原木75万立方米,主要建设项目是修建森林铁路和公路。从1959年1月起,全长34公里的若冷铁路动工修建,会同县委领导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组织7000多名民工施工,1961年因农业劳动力紧张,无法组织到民工,故停工一年。1962年复工建设,1963年由省森工局基建公司和铁道兵团承包,组织4700余人施工,到年底完成投资425.62万元。从1959年12月起,全长50公里的黄沙公路开工建设,到1963年完成投资52.55万元。1963年12月,根据林业部和国家计委的意见,拟停修森林铁路,改修公路,省里仍争取修铁路,经过反复研究,确定建一半铁路一半公路。到1965年底,该项目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16.14万元。1966年投资105万元,续建会同至燕冲公路6公里,广坪至牛皮冲公路10公里,怀枧至九塔坳公路11公里,改建广坪至炮团公路15公里,另建工人宿舍1000平方米,还有团河伐木场等配套设施。

青山垅水库

  青山垅水库位于永兴县永乐江中游,永兴县东部的龙形市乡杨梅塘村。是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1962年夏和1964年秋两次视察湖南灾情时定下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II)型水利工程。工程由水利电力部长沙勘测设计院勘测,郴州专署水利局设计,永兴、安仁和资兴3县组织民工修建,预算总造价1804.15万元。1966年5月1日破土动工,先由3县组织25000名民工完成导流清基工程,1967年12月起,永兴调集3万余劳动力独立承修枢纽工程。1972年春竣工后,又陆续修建灌区配套工程。整个工程于1979年全部竣工蓄水运用。

  水库集雨面积450平方公里,总库容1.2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产水量3.3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84亿立方米,设计灌溉永兴东部、安仁南部、资兴北部及苏仙区东北部共25个乡镇39.79万亩农田,现实灌面积22.5万亩,其中永兴为9.6万亩,占43.6%。到2002年止,青山垅水库累计向灌区输水16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受益农田亩产700~1000公斤,青山垅灌区是郴州市的粮仓。

  枢纽工程有粘土核心墙、砂壳坝一座,坝长170米,高58.4米,顶宽7米;东侧设有槽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1462立方米秒;灌溉渠道隧洞长1987米,设计过流量22立方米秒,实际19.5立方米秒;大坝及灌溉隧洞前各建电站1个,共装机5台,容量5000千瓦。

  灌区工程有干渠7条,长189公里;支渠57条,长331公里;渡槽64座,长10907米;隧洞61处,长12051米;桥、涵、闸等小型工程近千处,由青柏干渠串通的龙潭水库和石壁垅水库为其结瓜水库。

  由于大坝坝项戴帽加高引起局部不稳,存在绕坝渗漏和基础渗漏,泄洪能力不够,青山垅水库于2000年被水利部大坝安全鉴定中心列入三类坝。为了摘掉病险库的戴帽,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在上级的支持下,通过不懈努力,于2002年将青山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挤进国家投资计划,工程批准投资632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150万元,分两年度实施。工程除险加固后,将确保下游永兴、安仁、攸县、衡东40万人口、40万亩农田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省道5213和三南公路的畅通。

  2000年青山垅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通过国家水利部、国家计委立项批准投资,工程静态总投资37261.6万元,15年实施,分年度争取,已争取到2000—2002年3年国债资金1200万元,节水工程完工后,灌区将恢复到设计灌溉面积39.79万亩。 (郴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Ky:PAGE}

 

大圳灌区

  大圳灌区系“三五”至“五五”期间投资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九五”计划以来又进行了多方面重点建设。位于邵阳市西南部资水源流——扶夷水与赧水之间的高台地带。灌区工程于1965年动工兴建,1979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主体工程建有3座中型水库和2座小(I)型水库,有效库容1.1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3.6亿立方米。

  近年来,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把握发展这一要务,坚持“项目立局”方针,抓住国家加大对基础建设投入的契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努力争取国家投入,先后完成了续建配套(第一期)、农网改造(第一期)、东风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整个灌区各项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续建配套:节水增效强基础

  大圳灌区共有6条总长236公里的总干渠、干渠、分干渠和115条总长900公里的支渠。灌区工程大多建于过去年代,是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三边”工程,由于战线长、摊子宽、难度大、技术力量缺乏、物资供应不足,加之施工标准低、质量差、后期投入短缺等诸多历史原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破损,险情隐患多之。1996年以来,国家计委与水利部组织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局抓住机遇,积极向上对大圳灌区续建配套建设项目申报,得到国家积极支持。1998年、2002年国家分批安排大圳灌区续建配套规模资金10000万元,其中中央一次性投入400万元。通过这两次续建配套建设,干渠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8以上,年节水量达3000万立方米,年增供水量2000万立方米,增发电量400多万千瓦时,增加电费收入100余万元,年减少工程事故处理费200多万元,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年增粮食600万公斤,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农网改造

  大圳灌区建有各类小水电站13处,装机总量1.6万千瓦,年发、供电量增加到8000多万千瓦时,供区包括新宁、武冈两县(市)的16个乡镇225个行政村,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万,小水电成为大圳灌区管理局的支柱产业,撑起了全局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大圳电网是基于大圳灌区工程建设发展起来的,电源分散,电网构架未经总体设计,因而存在先天不足。1998年,国务院把农网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在全国广为实施。灌区管理局想方设法使本区内3000万元规模的第一期农网改造计划进入国家笼子。一期农网改造结束后,大圳电网的结构得到优化,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扩改35千伏变电站1座,新架35千伏线路75公里、10千伏线路37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34公里,完成低压改造村16个,形成了以4座35千伏变电站为中心、9条145公里35千伏线路为主干、35条700公里10千伏线路联乡串村的供电网络,电网网损明显下降,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实现抄表到户3800多户,入户电价每千瓦时较前平均下降0.2元。

  三、水库除险

  位于武冈市郊邓家铺的东风水库是大圳灌区的重要串连水库,集雨面积78.5平方公里,总库容204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83万立方米,工程于1971年10月开工兴建,1973年3月建成蓄水,设计灌溉武冈、洞口、隆回3县(市)的7.42万亩农田。水库自建成以来,就存在严重的工程隐患,坝体单薄,裂缝、渗漏和塌洞等现象时有发生。1975年、1979年、1988年先后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除险加固,但隐患未除,大坝一直限蓄使用,带病运行。经努力争取,东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最终进入了2001年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002年3月省计委、财政厅、水利厅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财政部文件要求联合对东风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194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省里投资94万元,市县配套资金847万元。2002年10月,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要求,组织专业队伍和施工机械进驻工地,东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到2003年底,大坝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共计挖填土方2.3万立方米,拆堆石11.8万立方米,混凝土护坡2691立方米,砂碎石垫层2700立方米,浆砌石380立方米,完成工程投资800多万元。目前,溢洪道改造、防汛公路及配套设施改造等项目尚在进行中。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后,东风水库防洪库容控制蓄水可由现在的1200万立方米提高到17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7万余亩,年增发电量100万千瓦时,农业综合年增收150万元以上。

  (蒋玉忠)

 

{Ky:PAGE}

 

青山水轮泵站

  青山水轮泵站系“三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项目之一。

  该站位于澧水下游的临澧县杉板乡坪山村,工程始建于1966年9月,1972年12月基本建成受益,累计投资3353万元,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该工程是临澧人民“三年不办分配”建成的一座以提水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泵站装有BC100-8、DS100-9型水轮泵35台,提水流量15.1立言米秒,总扬程58米,并建成水电站总装机8900千瓦。灌区主干渠5条,总长151.41公里,支渠52条,总长287.81公里。设计灌溉临澧、澧县、石门3县农田53.02万亩,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水轮泵站,是临澧等县发展农业生产的命脉工程。但是,因该工程兴建于“文革”动乱的特殊年代,边设计、边勘测、边施工,工程建筑标准低,配套不全,加之工程后期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滞后,导致灌溉效益严重下降。

  1999—2003年,该工程灌区完成了两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共完成土方工程13.7万立方米、石方工程49.25万立方米、砼工程5.1万立方米,共投资3305.95万元。完成砼防渗护砌渠道16.906公里;改造建筑物28座,其中新建一长1142米冉铺湾隧洞;除险加固解决险工险段8处等工程项目。从工程投入运行看,该工程是一费省、效宏、见益快的工程。(临澧县党史办)

 

{Ky:PAGE}

 

欧阳海灌区

  欧阳海灌区系“三五”期间动工兴建、“五五”期间建成的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综合利用的湖南省大型水利工程。其主体工程为欧阳海水库,位于桂阳县境内,湘水一级支流舂陵水下游大滩峡谷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40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81.8%,多年平均降雨量1474毫米,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2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1.7亿立方米。总库容4.24亿立方米,正常高水位130米,相应库容2.9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4亿立方米。库容系数0.057,属季调节水库。

  欧阳海水库由大坝、右干渠首引水隧洞、左干渠首压力引水管、电站及引水隧洞和斜面升船机等建筑物组成。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58米,坝顶高程134米,坝顶弧长243米,弦高比3.3,厚高比0.239。坝体设中孔泄洪,即在坝腰上(高程114米至121米)连续开设5个宽11.5米、高7米的泄洪孔口,平板钢闸门控制,最大泄量共6250秒立方米,孔口处单宽流量为106秒立方米,采用鼻坎挑流消能,属国内首创,曾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和工程质量银质奖。坝下游180米处建有一座高16米的浆砌石拱坝,以形成水垫。电站位于大坝右岸下游450米的弯道处,为有压隧洞引水式,隧洞全长375米,进口直径6米,进口底板高程102米。电站厂房为地面封闭式,装机3台单机容量12000千瓦,最大引用流量117秒立方米;右干渠道引水隧洞进口距大坝右岸约1000米,全长495米,为直墙圆拱形式,进口底板高程116.96米,最大引用流量40秒立方米;左干渠首压力引水管通过坝体11#坝段,内径2米,管底高程117.5米,坝后管长67米,引用流量10.2秒立方米;斜面升船机位于大坝左岸,在12#坝段下游8米处设有转盘一座,上下游轨道总长548.4米,由于机电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等方面原因,一直未能投入运转。

  欧阳海水库设计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设计灌溉田72.74万亩,其中右总干渠灌60.68万亩;左干渠灌12.06万亩;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保证电力0.6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99亿千瓦小时;水库养鱼水面2万亩;水库设计没有预留防洪库容,2年一遇和20年一遇洪水,均从正常水位130米起调。通过预报调度措施,入库洪峰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如1975年6月7日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3540秒立方米,相应最大下泄流量2550秒立方米,削减28%。

  工程于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70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同年8月通水受益。电站1号机组于1975年8月建成投产,2号机组1977年8月建成投产,3号机组1978年12月建成,1987年完成输电线路配套工程。

  为了加强对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管理,1970年6月4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相当于县一级机构的欧阳海灌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局,由郴州地革委领导,1984年2月由省水利水电厅领导。

  自建局以来,在局党委领导下,灌区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防洪兴利方面,科学调度,合理用水,既确保工程安全,又满足灌溉、发电、用水需要。灌溉管理方面,积极推行“按亩配水、流量包段、量水计方、按方收费”的灌溉制度和坚持“集中水权、统一高度、计划用水”的灌溉原则,使灌区灌溉效益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工农业发展。电力生产方面,坚持安全生产,抓好技术改造。灌区管理局在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灌区,1993年被评为省防汛先进集体,1994年被评为省水利水电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由于水库无水,出现了严重困难。

涔天河水库

  涔天河水库系“四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项目之一。

  该水库位于潇水上游、江华县境内,经国家计委批准并于1966年7月动工兴建,1970年8月水库蓄水,1971年4月渠道通水灌溉,1973年12月电站投产发电。整个工程包括水库、灌区、电站,该水库工程原设计为高坝,由于当时各种原因改为低坝方案实施,属潇水流域龙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46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大坝高程为46米,总库容1.0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2.2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09亿千瓦时,通过110千伏线路并入华中电网运行,2001年6月分离一台机组并入江华岭东电网后,结束了岭东10万瑶汉人民长期缺电的历史;渠道干渠长72公里,以8立方米秒流量自流灌溉江华、江永、道县田地17.38万亩。

  1971年,经省革委会批准成立涔天河水利水电管理局,属正处级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涔天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该局下辖两站(电站、渠道站)、15个职级科室,现在职工587人,专业技术人员14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62人。投产以来,该水库共发电近30亿千瓦时,创产值近3个亿,是国家建设投资的8倍多,上缴利税近0.7亿元,为永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渠道通水后,解决了灌区灌溉问题,确保了灌区农业连年丰收;大坝枢纽在精心管理、科学调度下,对于潇水流域的防汛抗洪一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保证沿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缓解湘南缺水之患,在80年代末提出扩建涔天河水库设想,省委、省政府陆续拨出2200万元资金用于扩建该工程的前期工作,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于1988年起对该工程勘测设计,并在90年代末完成了可行性报告。扩建工程设计最大坝高在110米,正常蓄水位317米,总库容14.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4亿千瓦时,可灌溉江华、江永、道县、宁远四县120万亩耕地,可垦荒地28万亩。按省设计院1996年计算总投资20.83亿元,工期为58个月。

韶山灌区

  韶山灌区系“三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项目之一。

  该工程是我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排涝、航运、工矿城镇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灌区范围涉及湘乡、韶山和湘潭、宁乡、双峰、望城以及湘潭市雨湖的250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灌区干渠5条,全长240公里,支渠401条,计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长8730公里。它于1965年7月1日正式开工,1967年6月2日正式通水,做到了当年开工,当年受益。

  韶山灌区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彻底改变了因水、旱自然灾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状态,使湘中地区成为闻名遐迩的膏腴之地,韶山灌区因而被誉为“湘中河畔的一颗明珠”。

  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型灌区的遗留问题,为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韶山灌区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20个重点灌区试点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500万元,分两年度实施。该试点项目由省水电设计总院、省水库大坝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省水科所、湘潭市水电局和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联合设计,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施工;完成工程量为:土方4.354万立方米,混凝土0.328万立方米,浆砌石1.004万立方米。自1998年开始至今灌区被列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区,计划总投资7300万元,至2003年国家已投入国债专项资金2800万元,完成工程量为:土方262948方,石方52960方,砼66500方,消耗水泥22148吨、钢材166.6吨。由韶山灌区委托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扩大初步设计。

  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度,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平均亩产均增高50公斤、以上,恢复灌溉面积10多万亩,增加灌溉面积近10万宙,提高了灌区工程的抗旱能力,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大部分潜育化和生潜育化农田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朱伟)

 

{Ky:PAGE}

 

衡阳拖拉机厂扩建

  衡阳拖拉机厂扩建系“五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农机项目之一。该厂前身是私营福泰机器铁工厂,后几经更换厂名,1968年,湖南省政府批准该厂按年产5000台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生产能力进行扩建,1973年9月,正式定名为衡阳拖拉机厂。为满足农业机械化要求,同年12月,省计委决定该厂集中生产工农-10型“手拖”,并按年产15000台规模进行扩建。当年完成扩建任务,生产3500台,但整机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被一机部在全国电话会议上点名批评,引进全省震动。衡阳市委及时调整该厂领导班子,省机械局也派出工作组帮助整顿。1978年3月,该厂产品首次挂上合格证。同年建成铸造、上盖、牙箱、后盖、轮毂、油漆、总装流水线和混砂、送料、造型、浇注循环自动线。当年生产工农-10型“手拖”10558台,配件产值52万元,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该厂经过“六五”、“七五”期间的技术改造,得到迅速发展。“八五”期间被国家列为技术改造重点企业和湖南省政府列为“振兴湖南经济巨龙计划龙头企业”之一,投资5400万元,进行重大技术改造。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前进,使企业成为全省唯一的拖拉机生产厂家,拥有全国同行业第一流的技术和装备,具有完整的工艺技术体系和生产准备后方,引进了具有世界80年代先进水平的4台机械加工中心和一台数控火焰切割机。已形成年产拖拉机3万台、农用运输车5000台、叉车1000台和变速箱1万台的综合生产能力。新开发的3吨、6吨机械叉车和6吨液力叉车已批量投放市场。主导产品“南岳”牌湖南-12型手扶拖拉机,1982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989年在全国首届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双十佳”评选中获“金牛奖”。HT-2515型农用运输车,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湖南180(184)—220(224)型短系列轮式拖拉机具有18种功能,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拥有一整套先进的产品检测设施,企业使用电脑、微机管理。产品畅销全国,远销美国、前苏联、泰国、哥伦比亚、孟加拉、菲律宾、秘鲁、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先后获“国家机电部质量管理奖”、“国家二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省级用户服务先进单位”、“省双文明单位”、“园林式工厂”等称号。目前,已成为国家大型企业,国家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企业、机械工业部骨干企业。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1983年增长4倍和5倍。其中销售收入指标进入全国农机行业100强。厂区占地面积3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6532万元。

湖南拖拉机制造厂

  湖南拖拉机制造厂系“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农业机械工业项目之一。

  1970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为落实毛泽东的指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决定在澧县新华农业机械修配厂(设在津市窑坡渡)基础上筹建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同时将省机械局所属的湖南省农机厂的全部人员设备并入该厂。当承担第一轮试制东方红-30型拖拉机时,遇到设备简陋,原材料缺乏、技术力量不足和没有制造经验等一大堆困难,该厂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仅用100天的时间,完成了两台样机的制作,赢得了拖拉机建厂定点,为我省拖拉机生产建设拉开了序幕。

  1974年,该厂列入一机部28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设计新增945台设备中有43台大型精密关键金切专机和110台专机非标设备,工程艰巨。为此,我省组织了拖拉机会战,常德七一机械厂、浦沅工程机械厂、长沙第二机床厂等50多个工厂为该厂设计制造金切专机非标设备39台,模具300多套,为拖拉机早日投产,做出了贡献。基本建设方面,按照设计共有30多个单项工程,近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上1000台机械设备,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工程项目。从1970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75年6月历时4年9个月,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654万元,为设计投资2020万元的81.9%,建成了型铸、锻压、冲焊、底盘、总装和热处理6个前方车间,工具、机修、服务3个辅助车间,动力站房,仓库,运输系统以及宿舍生活福利设施等,因设计概算偏低、投资缺口较大,基建工程只得暂告段落。

  1975年7月1日,该厂举行基建验收投产大会,自此进入东方红-30型拖拉机批量生产时期。1979年,因设计概算偏低及调增项目,增加投资569万元,并填平补齐项目增加投资248.8万元,为该厂形成年产拖拉机5000台生产能力,铺平了道路。该厂从1975年开始投产到1979年底4年时间,共计生产拖拉机7768台,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8%,在基建方面建成了30条专机生产线和流水作业生产线,其中有目前省内比较先进的2个自成系统的铸工造型生产线,以及10条底盘大件加工专机生产线,3条悬链输送油漆烘干线,1条拖拉机总装生产线。基本达到年产东方红-30型拖拉机5000台的生产能力。

  1980年,大型农机具普遍滞销,积压拖拉机736台,占用流动资金1380万元。在严重困难面前,该厂积极筹划广开门路,转产经营,先后曾生产气泵、气刹、烟纸分切机、面包烘烤炉、8吨卷扬机、茶叶烘干机、水表壳、印刷装订自动线等90多种产品,后挂牌湖南工业缝纫机厂,同时使用两个厂名。但因市场竞争剧烈,未能成批生产。

  1983年7月,该厂开始参加东风公司组织的DF60D3吨载货汽车的联合设计,1984年5月,更名为湖南汽车车桥厂。

  (向满华)

 

{Ky:PAGE}

 

六都寨水库

  隆回六都寨水库系“四五”期间列入省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该水库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灌溉面积29.64万亩。

  水库位于资水一级支流辰水中游,距隆回县城38公里。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06秒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85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205亿立方米,正常水位355米,相应库容1.98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793亿立方米,库容系数0.278,为年调节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洞、导流放空洞及坝后电站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70米,坝顶高程360.5米,坝轴长480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堰顶高程345米,其上装有3扇10×10.3米钢质弧形闸门,最大下泄流量3158秒立方米(万年一遇);灌溉发电洞长177米,直径3.5米,坝后式电站安装3台1600千瓦机组,渠道进口装2台500千瓦机组,总共装机5800千瓦,年发电量2530万千瓦小时;导流放空洞有两个,进口高程分别为315米和310米,直径3米,长为266米。

  该水库于1975年开工兴建,中间曾一度停工,1981年复工,1984年4月大坝竣工,灌区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

铁山供水工程

  岳阳市铁山供水工程是湘北最大的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由水库、枢纽、灌区、城区供水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具有城镇供水、农田灌溉、防洪、拦砂、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效益。

  1977年8月国家水利部正式下文批准修建供水工程并列入国家基建计划,当年11月全面动工兴建,1982年4月水库大坝竣工关闸蓄水,同年10月成立工程管理局。总投资5.6亿。铁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总库容6.9亿立方米,水面为6.2万亩。灌区分南北两大灌区,控灌面积85.41万亩。

  铁山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效益得到了较好发挥。南灌区工程已基本配套并于1983年开始受益;北灌区工程于1987年12月动工,1994年总干渠竣工通水,目前正在加紧配套建设之中。水库每年向灌区供水7000万~1.4亿立方米,灌溉时间为100~130天,整个灌区实现自流灌溉,确保了大旱之年不见旱。随着灌溉条件的不断改善,灌区粮食产量比实现自流灌溉前增长50.3%,过去遇旱即干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

  自1994年开始,在灌区内进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试点工作,在支渠以下灌溉区建立用水者协会,稳步推进“公司+协会+用水户”的灌溉管理模式,得到了国家水利部、国际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多次以铁山灌区为现场召开专题研讨会。

  铁山水库大坝控制新墙河上游,成为河道防洪的安全屏障。历史上每逢20年一遇的洪水,新墙河两岸耕地全被淹没,颗粒无收,广大群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大坝建成后,流域内虽遇百年罕见的洪水,但通过水库拦洪削峰,调节水量,确保了下游村庄安然无恙,确保了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的安全运行。

  铁山水库有效养殖面积有4.4万多亩,自然条件十分优良,是湘北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近20多年来,管理局实现与库边乡(镇)、村的联营共管,健全了完善的渔政管理网络,渔政秩序稳定,鲜鱼产量逐年增高。1985年全国大型水库渔业生产现场会在铁山召开,库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大力发展城区、厂矿供水和沿渠乡镇供水,是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途径。岳阳市区供应铁山水工程于1992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1994年10月第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通水,可日供水20万立方米;2000年开始建设的城区统一供应铁山水工程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必办的重大实事之一,在配套改造城区供水管网的同时,把铁山水从金凤桥调节水库引入自来水一水厂,以此置换洞庭湖水,工程全长14.5公里,铺设1.4~1.6米管径的玻璃钢管,工程概算为7000万元,2002年9月竣工通水。至此,可向岳阳市区日供应优质铁山水40万立方米。同时,管理局多方筹集资金兴建了向岳阳化工厂和多处沿渠乡镇的供水工程。

  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经营,逐步走向良性循环是管理局成功之所在。根据“开放兴局、科技兴水、以水为本、综合经营、主攻五业(城镇供水、养殖、发电、建筑安装、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思路,按照“划小、放权、承包”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分成、歉收自补”的原则,推行风险抵押责任承包制,使水利经济工作连年迈上新台阶,2003年全局实现总产值1.2亿元。

  铁山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利及当代,造福子孙,也造就了铁山人。担负工程管理的铁山供水工程管理局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1990年被省水利厅授予先进管理单位称号,1994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获国家水利部“先进管理单位”称号,2003年再次被省水利厅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水利经济先进单位”称号。(柳朝霞)

 

{Ky:PAGE}

 

湘阴县商品鱼基地

  湘阴位于南洞庭湖滨,湘资尾闾,水域广阔,水产资源丰富,境内总水面近100万亩,人民素有养鱼的传统,发展渔业生产有着良好的基础。然而,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仅为5030吨,捕捞渔船大多是靠人力驾驶的木帆船。水产养殖基本上停留在人放天养或粗养的状态。水产品加工则沿袭“一把刀,一把盐”的家庭小作坊落后方式。

  1976年冬,国家农林部水产局负责人到洞庭湖考察,提出在全国建设10大片商品鱼基地的设想。1977年4月底,省农林局在向农林部《关于洞庭湖区商品鱼基地建设规划的报告》中,选择湘阴等6县首批试点,基地一般以现有公社渔场为基础进行扩建和改建。农林部根据湖南等省的要求,于1977年11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了商品鱼基地建设座谈会,会议确定采取民办公助与鱼钱挂钩的办法在全国建立10大片商品鱼基地。在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的原则下,排灌、饲料加工、运输等生产配套建设,由国家给予适当补助,每建成1亩鱼池,国家无偿补助资金200元、木材0.03立方米、钢材10千克。从1980年起,以借用周转金的办法,每亩再支持100元作为配套使用。会后,当时的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指示,要求商品鱼基地建设项目承担县把鱼池建设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计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逐社逐场落实任务,建立健全渔场领导班子,切实安排好养鱼劳力和鱼种、饲料,务求1978年见效。湘阴县成为洞庭湖区11个商品鱼基地县之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品鱼基地建设。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指示,湘阴把鱼池建设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计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逐社逐场落实任务,建立健全渔场领导班子,安排养鱼劳力和鱼种、饲料,当年争取专项资金420.5万元。1979—1980年,湘阴再次接受国家水产局下达的商品鱼基地建设任务,1982—1985年间,湘阴争取世界银行开发性贷款1480万元,1983—1984年,国家水产总公司投资635万元,与5个国营水产企业联营开发水产养殖,并支持国营、集体渔场补偿贸易资金100万元,商品鱼基地建设期间,国家先后投资2635.5万元支持湘阴。

  在商品鱼基地建设中,湘阴各级领导真抓实干,专款专用,成立了由主管县长挂帅,农委、计委、财委、农行、畜牧水产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商品鱼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商品鱼基地建设标准,连片新建或改造鱼池,商品鱼基地基本上实现了能排能灌、通电、通水、通路、宅基、猪舍、种池、饲料地配套。

  湘阴商品鱼基地建设从1977年开始实施,1984年全面竣工投产。8年中,共投工130万个,完成土方514.5万方,新建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化精养鱼池12505亩,鱼种池2900亩,饲料地3471亩,建成商品鱼基地渔场47个,新建库容1000吨的冷库1座,年生产能力6000吨的鱼饲料厂1座,渔业生产初步形成养殖、加工、储运、供销服务一条龙的新格局。

  商品鱼基地建设给湘阴水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从以养、捕并主向以养殖为主转变。商品鱼基地建设前,1975年养殖产量与捕捞产量均为2500吨,之后,1985年养殖产量达到8890吨,捕捞产量只占总产量的29%。二是养殖方式从粗放粗养向精养高产转变,改单一的粪、草养鱼为精料为主、粗精结合的养殖模式,改单一的放养常规鱼为常规鱼与名特优新品种相结合的混养模式。1978年,该场在大湖投放蟹种10公斤,出水成蟹140吨,亩产达1.75公斤。1980年河蟹人工放养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甲鱼人工养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是从分散的自给性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的集约化市场渔业转变。全县依托商品鱼基地渔场,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先后重点开发了甲鱼、珍珠、河蟹、黄鳝、鳜鱼、湘云鲫(鲤)等优质品种,实行鱼鳖、鱼珠、鱼蚌、鱼蟹、名贵鱼与常规鱼5个混养模式,并大力推广了鱼猪禽复合的生态渔业。1990年时,基地渔场年饲养猪2万头以上,年出栏肥猪1万头以上。这一年,湘阴放养水面12.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12万吨,名列洞庭湖区前茅,单产居商品鱼基地县之首。渔业产值达9399.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5.7%,渔民人平纯收入由420元上升到2100元,以骄人成绩步入全国渔业百强县行列。

  1996年以来,湘阴主要围绕水产业增产不增效这个问题做文章,特别是各基地渔场着力提高池塘效益,大力推广了高密度驯化养殖技术,常规低值鱼的放养比例大幅度压减。2001年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20.4万亩,占养殖面积的93%,全县使用增氧机3608台套,投饵机3820台,年均颗粒饲料消化量50000吨,基地渔场基本实现轮捕轮放,鲜鱼四季上市,单产由1978年时的几十公斤提高到650公斤。是年,荣获湖南省高效渔业先进县称号。2003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万吨,比1997年增长33.3%,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

  实践证明,商品鱼基地建设是湘阴渔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动器,对改善市场鱼货供应、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增收渔农收入、提高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湘阴县水产局)

 

{Ky:PAGE}

 

常德国家粮食储备库

  常德国家粮食储备库始建于1984年,库区占地153亩,原有平房仓18栋,仓容0.8亿斤,常年储量0.75亿斤,常年吞吐量1亿斤,每年有全区34个乡镇的粮食集并在此储存,其量达0.4亿斤。仓容越来越满足不了其全区所辖乡镇集并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全区储粮难与农民卖粮难的矛盾。所以,扩建仓库很有必要。

  该库扩建工程是2001年3月29日由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计综合(2001)第455号文件批准立项;省计委、省粮食局2001年7月13日湘计经贸(2001)第438号文件批准初步设计、扩建库容0.3亿斤,续建库容0.1亿斤,由2002年国粮办管(2002)第80号文件批复,扩建总仓容0.4亿斤,其中21米宽、56米长、仓容1000万斤的平房仓4栋,配套有相应的工艺设备和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麻袋器材库、机械罩棚、测控系统、消防水池、水泵房、变配电站、道路、围墙等附属设施,整个工程建筑面积527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890万元,由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提供通用图,长沙煤炭设计院总体设计。土建工程于2001年8月16日公开招标,中标单位——中建五局三公司,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期间,施工方、监理方与该库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前3栋总容量3000万斤的平房仓及配套设施于2002年8月底全部竣工,经土建单体验收,工程质量达优良。续建一栋容量1000万斤的平房仓于2002年10月中旬竣工。整个工程建设历时11个月,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都在全省粮库建设中名列前茅。10月30日通过了预验收。至此,扩建总仓容达1.2亿斤,仓库22栋。目前,共支付工程款816万元,占整个工程投资的85%。该库扩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对深化鼎城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粮食储备能力,缓解该区储粮难的矛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央储备粮益阳直属库

  中央储备粮益阳直属库系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我省重点建设的粮食项目之一,其扩建工程多次被列入国家计划。

  益阳地处洞庭湖之滨,是湖南省主要产粮区之一,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有耕地344万亩,其中水田253万亩,年均产粮食196万吨,年收购量44万吨,1991年以前益阳市粮食购储矛盾突出,影响粮食收购,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增加湖南省粮食储备能力,保证粮食调拨的合理流向,同年,省计委同意新建益阳粮食中央储备库。

  1991年7月18日,省计委以湘计基(1991)376号文件批准该库建设立项。同年7月29日,成立湖南益阳国家粮食储备库筹建处,第一期投资175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37万元,省级投资920万元,建设0.5亿斤仓容,完成10栋房式拱板仓和地磅房、水塔、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完成了一部分铁路专用线建设。

  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证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1998年,国务院决定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建设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因湖南益阳朝阳国家粮食储备库位于益阳市朝阳开发区,拥有铁路专用线,公路、水路、铁路交通便捷,库区待建空地多,库区平面高程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先后3次被定为粮库扩建单位。

  1998年7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粮食储备局以(1998)1331号《关于确认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的通知》批复该库扩建仓容1.5亿斤项目,投资总额4812.6万元,建成平房仓4栋、浅圆仓4栋、站台仓2栋、铁路扫尾工程、钢罩棚及附属工程。该工程1998年9月动工,199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2001年6月19日,通过了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2000年8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粮食局以计综合(2000)第1230号”文件批复该库扩建仓容0.3亿斤工程,概算总投资825万元,建高大平房仓2栋及零星配套设施。该工程于2000年12月20日动工,2001年8月24日竣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2月,通过验收委员会的工程整体竣工正式验收,质量优良率100%。同年,该库上收划转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

  2001年5月22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关于中央储备粮益阳直属库2000年200亿斤续建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中储粮〈2001〉第123号)批复该库扩建仓容0.5亿斤项目,概算总投资1160万元,建高大平房仓5栋及零星配套设施。该工程于2001年8月1日动工,同年12月15日全部竣工,2002年10月8日,通过了工程竣工验收,被质监部门评为“优良工程”。

  这3次扩建工程共扩建仓容2.3亿斤,总投资6797.6万元,建成平房仓21栋、浅圆仓4栋、站台仓2栋,并建成机修间、麻袋库、机械罩棚、配电间、药品库等附属配套设施。该库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及相关工作,组建专职班子,严格管理,精打细算,高质、高效完成上级交给的建设任务。在全部项目建设过程中,共耗建筑材料水泥14369.34吨、钢材2403.39吨、木材2020.89立方米、砌块3738千块,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试验合格率达100%。

  该库扩建工程从1994年3月动工,到2001年12月竣工,历时7年,经过建设者的努力拼搏,工程质量优良,资金管理良好,安全文明施工无事故,各类报表、资料上报及时,在全省建设单位、监理会议上受到了周时昌副省长的赞扬,并作为全省学习榜样,予以推广。该库现有仓容2.8亿斤,人员140人,是集粮食储藏、经贸、运输于一体的我省大型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为增强我省粮食的储备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

  为改善长江流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根据这一要求,原林业部在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初步设想分两期进行,用30~40年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建设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带网片点有机结合、三个效益相互统一的防护林体系。1989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我省被列入一期工程治理实施范围。

  1990年,我省正式启动13个县,并按要求进行各工程县总体设计和省级总体设计。1992年、1994年分别辐射了6个县和11个县,1997年、1998年自我启动了3个县,共计33个县(市、区)。2000年,我省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共完成工程总投资3251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850万元,地方配套6881万元,部门投资3636.2万元,群众投资7147.2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1080.9万个。全省工程建设实际完成营造林21265.5万亩,占工程建设总任务的104.8%,其中重点工程完成987.15万亩。面积保存率达96.9%,质量合格率达98.5%。

  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长防林工程,我省长防林工程共投资109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85万元,地方配套3035万元。在全省58个县市区实施。至此,长防林工程在我省14个市州全面展开,在91个县市区实施。

  我省长防林二期工程规划建设期为2001—2010年,实施范围包括南岭以北的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114个县(市、区)。规划人工造林394.47万亩,按治理区分,长江干流湖泊护堤护岸综合治理区18县(市、区)9.76万亩,武陵山水源涵养综合治理区44县(市、区)177.84万亩,湘赣山地丘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36县(市、区)110.03万亩,南岭山地水源涵养综合治理区16县(市、区)96.84万亩;封山育林768.78万亩;中幼林抚育1301.31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650.66万亩。工程建设总投资288865.1万元,其中国家、地方和群众投工投劳折资比例为6∶2∶2。其中中央财政192883万元,地方配套64294.3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4294.3万元。在地方配套中,省级配套16073.6万元。通过长防林二期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1057.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5.7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115.8万亩,使水土流失程度降低至轻微以下。2000—2002年,国家共安排资金13250万元,地方配套6435.9万元,部门和群众自筹1925.078万元,共计21610.98万元;下达营造林任务269.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3.58万亩,低效林改造20.05万亩,封山育林147.37万亩,中幼林抚育28.9万亩。2001—2003年,全省完成营造林任务280.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4.38万亩,封山育林158.3万亩(含封山护林),低效林改造18.57万亩,中幼林抚育29.1万亩。

  2001年,我省开始实施珠防林工程。根据珠江流域湖南省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规划建设期为2001—2010年,实施范围包括珠江流域源头恭城河与武水流经的郴州市的宜章、汝城、临武、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永州市的江华、江永、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1633.92万亩。规划人工造林98.1万亩;封山育林面积69.96万亩;中幼林抚育376.97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96.47万亩;总投资44557.78万元,其中国家、地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比例为6∶2∶2。2001—2002年,国家安排我省珠防林资金15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94.5万元,部门自筹381.84万元,共计2396.34万元;下达营造林任务19.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8万亩,封山育林13.92万亩。完成营造林面积18.4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87万亩,封山育林13.6万亩(含封山护林)。

  该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对改善我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系“九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境内的澧水一级支流娄水中流、江垭镇上游5公里的峡谷处,下距慈利县城57公里。是一个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有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水电大(Ⅰ)型工程,江垭水库是其主体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711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236米,总库容17.4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4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7.56亿度。

  枢纽由大坝、地下厂房、升船机和灌溉取水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大坝高131米,是目前世界已建的最高的全断面碾压砼重力坝。坝顶高程245米,坝顶全长370米,分为13个坝段,左、右岸为非溢流坝段,河床部位为溢流坝段。溢流坝设有4个表孔14米×12米(宽×高)和3个中孔5米×7米(宽×高),高低坎挑流,空中碰撞消能。地下厂房布置在右岸。整个引水发电系统由进水塔、引水隧洞、主厂房、主变洞、电缆竖井、地面副厂房及开关站、尾水调压室、尾水隧洞等组成。厂房内安装3台单机容量为100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升船机布置在左坝端,采用上游垂直升降、下游斜坡道式升船机。过坝船只20吨,年过坝货运量4万吨。灌溉取水口设在10#坝段,取水口中心高程200.3米,管径1.1米,出坝后接灌溉渠道。

  工程建设由水利部和湖南省政府合资兴建,概算总投资34.4亿元,到位资金32.19亿元。资金来源为水利部拨款10亿元,湖南省政府拨款8.65亿元,澧水公司从国家建设银行贷款5.65亿元,从世界银行贷款7.89亿元。

  该工程在国务院、国家计委、水利部和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1993年6月批准立项,1994年列为国家预备开工项目,1995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设计总工期为5年,1997年拦洪,1998年第1号机组发电,1999年12月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01年12月通过国家竣工初步验收,2002年底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工程项目法人为水利部湖南省澧水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公司,设计单位为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监理单位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建设监理中心江垭监理站,参与施工单位有辽宁省水利水电工程局、中国水电三局等。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可使水库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现在的4至7年一遇提高到17至20年一遇,将大大缓解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因而当地人民把它称为“救命工程”。该工程建设由于实行国际招标方式承包,达到了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的目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1996年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江垭水库前期建设工程时,频频点头,称赞“搞得不错”,十分满意。1996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江垭水库建设工程后,夸奖江垭工程“塑造了90年代水利工程新形象”。水利部部长钮茂生两次考察江垭工程,十分赞赏工程建设运用现代工程管理机制运作,称赞该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塑造了我国90年代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新形象”。目前,江垭水利枢纽正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Ky:PAGE}

湖南国家粮食储备库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缓解粮食收储仓容不足的压力,国家安排国债资金建设500亿斤国储粮库。2000年、2001年又再安排国债资金建设两个200亿斤国储粮库。

  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1998年、2000年及2001年3批累计安排湖南国家储备粮库项目74个,建设库容45.3亿斤,总投资13.33亿元,其中:

  1998年安排建设项目20个,总仓容22.3亿斤,总投资6.9亿元。2000年200亿斤项目安排25个,建设库容10.3亿斤,总投资2.8亿元。2001年200亿斤项目安排27个,建设库容12.7亿斤,总投资3.49亿元,1998年项目当年9月起陆续开工建设,到1999年9月,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00年1月国家下达装粮计划后投入装粮。从投入使用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设备运转正常,储粮安全,已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00年200亿斤项目从当年11月起陆续开工建设,到2001年底所有项目完成了预验收。国家下达装粮计划后2002年都已投入装粮。

  2001年200亿斤项目到2002年12月底项目全部完工。2003年全部完成了预验收。

  3批国储粮库建设国家安排建设资金30525万元,仅土建工程就安排就业人员22300人,直接增加工人工资收入6450万元。从1998—2002年国家安排新增国储粮38亿斤,按0.5元/斤计算,可为农民增加销售收入15亿元,为国储粮库企业增加粮食储备费用22800万元。3批国储粮库建设为粮食部门形成近13亿元的固定资产。3批国储粮库项目还拉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累计使用钢材49112吨,水泥206250吨。

  建设国储粮库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国储粮库建设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建库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国储粮库建设工作,并妥善协调解决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省计委、省粮食局在粮库建设工作中紧密配合,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切实加强了对粮库建设工作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都组建了政府领导主管的、有效的、办实事的办公室,给粮库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特别是省建库办牵头,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方式行之有效。

  国储粮库建设开始启动时,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包干建设责任书,省计委、省粮食局与项目所在地政府也签订包干建设责任书。在包干责任书中,明确要求各地成立建库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本地区国储粮库建设的具体实施及政策的落实,主要包括无偿提供建库所需土地,免征各种与粮库建设相关税费,从速办理地方有关部门的项目审批手续,负责保证本地区国储粮库建设资金不被挤占挪用以及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等。各项目基本上都建立了多层次把关的质量监管体制,把施工单位的自检与中咨公司监理、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督、建设单位的专检结合起来,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符合要求。

  根据国家要求,各粮库都在当地建设银行开设了151专户,该账户只办理建仓资金的收付,不办理其他任何往来,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严格执行“专人、专户、专账、专款”的“四专”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家储备粮库建设对于进一步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改善仓容结构,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储备粮库建设改变了湖南粮食收储仓容严重不足的状况,5年国储粮库建设湖南省累计建设仓容45亿斤,分布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可储备稻谷32亿斤左右,解决了湖南粮食完好仓容缺口三分之二以上。前两批新建粮库国家已安排储备粮计划30亿斤,基本实现了新仓储新粮目标,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年国储粮库建设使湖南粮库仓容布局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我省建库认真贯彻了向产区倾斜的基本原则,5年累计安排到主产区的仓容达到36.5亿斤,占全部建设任务的82.4%。通过这次国储粮库建设,各地市储粮条件进一步改善,仓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对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3批国储粮库建设提升了湖南储粮技术和储粮水平。新扩建的3批国储粮库项目都配置了机械通风、熏蒸杀虫、粮情检测等先进的储粮设备,检测管理设备,粮食进出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全省3批粮库共配置设备5033台套,投资14638万元,占总投资的11%。机械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标志着我省粮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本结束了粮食出入库肩挑人背的历史,实现了粮食流通新突破。

  这次国储粮库建设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建设水平上讲在我省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国家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地方经验不足,前期工作有些不到位。但在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储备粮库建设进展顺利,工程质量全部优良,资金管理安全规范,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比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抓;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从项目立项、设计审批、施工、设备招标、建设管理,到最后竣工验收由建设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对项目的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有利确保项目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由上级政府部门派出相应的监理机构对项目实行全程监理,有利于项目质量监督,有利于项目资金安全,有利于排除对项目的不合理干扰;采取特事特办,减免相关税费等一些优惠政策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审批进度,降低建设成本,节约项目建设时间,确保项目的建设进度。这次国储粮库建设从上到下组建了建设管理机构,有数百人参与了全过程管理,使大家熟悉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操作程序,既完成了国家建设任务,又锻炼培训了队伍,为以后国家粮库建设积累了经验。(李少衡 陈翔龙)

{Ky:PAGE}

湘资沅澧四水治理

  湘、资、沅、澧四水是我省的主要河流,是直接汇入洞庭湖的四大水系,属长江一级支流。四水省内总流域面积178692平方公里,省内干流总长3030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共57条,覆盖了我省洞庭湖腹地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四水在孕育三湘大地的同时,也经常带来洪涝灾害。1996年全省受灾人口3325万,倒塌房屋162.1万间,死亡74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270万亩,成灾面积2020万亩。各项直接经济总损失达580多亿元。1998年全省受灾人口达2878.98万人,曾一度被洪水围困348.72万人,倒塌房屋68.8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914万亩,成灾面积1873万亩,因灾死亡616人,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暴雨洪水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纳入四水重要堤防保护范围的项目区均属经济较发达区域,如湘潭、株洲、衡阳等均属非常重要的工业城市,既是当地的金融、交通、商业中心,又是科教文化中心,是各市县政府所在地,社会经济地位非常重要。经统计,纳入规划的10个地级市、40个县级市(区)、11个乡镇现状总人口702万人,规划水平年(2010)总人口1107.4万人,现有固定资产168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17亿元,规划区总面积1257平方公里,已建城区面积628平方公里。

  我省四水治理总体规划为:14个地市,除长沙、岳阳、常德、益阳等4个城市为争取日元贷款投资不在规划内外,其余10个地市、40个县(区)(其中含浏阳市、平江县)、11个一般城镇作为四水治理规划范围。

  根据我省防洪总体规划,四水流域防洪规划大致的思路是:一是尽可能兴建一些防洪水库调洪削峰;二是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的防洪问题仍需加固或新修堤防才能得以解决。为此,我省编制了《湘、资、沅、澧四水治理重要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总投资44.3779亿元,1998年请求国家投入资金开始建设。至2002年7月底,共计投入资金15.76亿元,其中国债7.8亿元,地方转贷2.5亿元,地方自筹5.55亿元。

  该工程包括堤防工程、清淤疏浚、城市防洪筹主要方面。堤防工程方面,设计堤防473.6公里,实际完成40.1公里;堤基处理,设计254公里,实际完成38公里;填塘固基,设计37公里,实际完成10.76公里;崩岸治理,设计47公里。护坡160公里,完成26公里;堤顶公路设计,实际完成1.73公里。完成土方347.66万立方米,石方29.01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9.82万立方米。清淤疏浚方面,完成土方135.43万立方米,石方3.9万立方米。城市防洪方面,计划安排开工建设的城市防洪工程共28座。城市防洪堤设计长度859公里,完成58公里,完成土方679.82万立方米,石方139.6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33.99万立方米,人工353.8万工日。

  四水治理的项目尽管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有的工程尚未启动,暂时难以形成完整的保护圈,但从已经形成规模的工程所发挥的作用看,防洪效益得到了较好发挥。五大拓卡工程有效降低了高洪水位,相应提高了部分堤段抗洪能力。常德津市拓卡后,洪水水位比未拓卡前下降了0.3米;湘潭昭山扩卡实施后,使上游壅高水位降低0.2米,益阳娘娘庙扩卡一期工程实施后,增加行洪流量4000立方米秒,降低高洪水位0.16米,随着这些拓卡工程的完成,大大降低了重要城镇的高洪水位,显著地提高了抗洪能力。建设防洪大堤,构筑防洪屏障,有效减少淹没损失和防汛物料消耗。据统计,通过几年来四水治理后,保护土地面积238.73万亩、人口461.8万人、固定资产2098.76亿元,工农业产值272.6亿元,防洪效益223.3亿元。

湖南新五丰公司出口生猪基地

  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湖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香港五丰行有限公司、澳门南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组建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国内供港澳最大活畜出口商。

  公司以生猪产业及出口业务经营为主业,涵盖活猪养殖、种猪、饲料、兽药及生物制品、肉食加工等产业链环节。到目前为止,基地生猪养殖规模已达到70多万头,每年供港澳市场生猪出口配额稳定在35万头左右,占有港澳市场的五分之一强的市场份额,稳居内地口岸第一位,在整个港澳市场生猪的品牌声誉、质量、卖价等方面也排在内地口岸的第一位。新五丰在生猪的饲养、收购和向港澳地区出口等方面业绩稳定、效益突出的同时,积极拓展种猪、疫苗、肉类食品加工业务,进一步扩大外向型农业,以外贸带动和促进内贸的发展。

  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永安分公司(以下简称“永安分公司”)是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的出口牲猪生产基地之一,位于浏阳市永安镇,于1999年4月开始兴建,2000年元月开始试生产。距长沙35公里,交通便利。总投资23000万元,占地面积302亩,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是目前湖南省最大规模的养殖场,湖南省九五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之一。年供港澳市场优质瘦肉商品猪45000头,年供优良种猪1800头,是全省目前最大的规模养猪基地。其生产成绩在湖南养猪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

  湖南新五丰湘潭原种猪场为国家一级原种场,于2002年8月开始兴建。一期工程于2003年9月完成。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距离107国道2公里,总投资将逾3000万元,占地面积248.18亩。共有大小猪舍17栋。第一期投资1000多万元,已建成年产1万头原种猪的生产线。生产区充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三大山头,形成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三大区域,建立起安全的防疫屏障。其建筑设施设备及硬件系统均居全国前列,猪舍内部设计及配套设施设备系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场内3个品系、20多个家系的原种猪均从世界最优良原种猪产地美国与丹麦引进,该项目是由中科院遗传育种领域的权威专家吴常信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博导施启顺、柳小春教授为公司常年育种顾问的种猪育种基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育种科研队伍,代表了国内生猪育种的一流水平,场内专门设有公猪精液站,拟为养殖企业提供一流的原种公猪健康精液。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系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项目之一。

  2000年8月,该工程在永顺、桑植、沅陵、隆回4县启动第一期“试点示范”工程,退耕还林面积4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1万亩。2001年,在湘西地区23个县市区实施“试点示范”第二期工程,退耕还林面积1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46万亩。这141万亩试点任务于2002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核查。计划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2002年,该工程转入“全面启动”阶段。国家先后分3批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61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0万亩,宜林荒山造林310万亩,在14个市州98个县市区实施。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任务,并经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于2003年6月中旬至8月底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的核查。

  2003年,国家下达我省退耕还林任务48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40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40万亩,在全省14个市州的91个县市区实施。到12月底已基本完成任务,于2004年6顺利通过国家核查。

  该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全省上下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层层落实责任。该工程实施以来,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省委副书记戚和平、副省长杨泰波等领导多次深入湘西自治州、郴州、张家界、株洲等一线现场检查、指导、督促工作。2003年4月,杨泰波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订了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质量责任书。省与市州、市州与县市区、县市区与乡镇,层层签订了行政和技术双层目标责任状。坚持“三个结合”: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贫困地区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后续增收工程,将覆盖200多万退耕还林贫困人口。该项目将实现年增收20亿元,受益的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民平均每人可增收1000元。各市州十分注重后续产业的培育:一是同发展特色林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以林增收;二是同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护林增收。近两年,全省新增沼气池20万户以上,目前已发展到120万户,每年更新改造省煤灶200万户以上,累计已达1300多万户,共形成年开发节约能源1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力,相当于封山育林2000万亩;三是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实现林外增收。工程管理力求“七个到位”:一是规划设计到位。二是种苗供应到位。三是检查验收到位。四是人员培训到位。五是政策兑现到位。六是后期管护到位。七是档案管理到位。狠抓了六项工作:一是宣传贯彻《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16日,《湖南日报》开办了《贯彻〈退耕还林条例〉再造湖南秀美山川》专版,刊登周伯华省长,副省长、省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庞道沐,省林业厅厅长、省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葛汉栋,省林业厅副厅长李定一等署名文章。省退耕办举办了两期《退耕还林条例》培训班,培训市县300人次,二是抓政策措施落实。全省坚持“十个不准”、“五个不验收”、“五公示”制度。“十个不准”是:不准毁林造林;不准林粮间种;不准将荒山造林和未到户的坡耕地及休耕地纳入退耕地造林报账;不准克扣钱粮补助;不准虚报、冒领、骗取钱粮补助;不准与其他林业工程重复;不准将农田和采伐迹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不准给退耕农户兑现陈化、变质粮食;不准将验收不合格面积报账;不准挪用退耕还林资金。“五个不验收”是: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不验收;不签订合同的不验收;质量不合格的不验收;不是良种壮苗的不验收;不抚育管护的不验收。“五公示”是:一是以村组为单位张榜公示退耕农户的造林地点、造林面积、造林树种、验收结果、补助钱粮;二是积极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三是抓案件督办、查处工作;四是全力督促造林进度;五是落实省级配套工作经费。2003年省财政安排480万元工作经费,已全部拨付到县市区。

  截止2003年底,全省退耕还林1231万亩任务已基本完成造林。其中,2000—2002年经国家核查,造林综合评分为99.88,名列全国第一。2000—2003年,国家累计应拨付资金31.16亿元,实际到省资金18.27亿元。省政府贷款挂账12.89亿元。该工程惠及全省14个市州的99个县市区、168万户农户、772万人口。

  该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有力缓解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测算,每亩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吨,每亩可增加蓄水量20立方米。湘西地区满山遍野的“大字报”正在逐渐消失,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形成。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省已有168万户农户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户平增收1850多元。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许多农民由“要我退”变为“我要退”。

湖南加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优质肉牛综合开发基地

  湖南加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汨罗市石仑村,是由北京京湘集团投资组建的良种肉牛贸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该企业优质肉牛综合开发基地项目于2002年8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注册资本为7188万元,项目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发展目标是以牛肉、蔬菜及大米等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现代科学育肥为手段,以湖南优质草场(高山与湖滩)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运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保鲜技术,改良当地肉牛品种,生产优质、无公害牛肉食品及相关深加工产品。公司坚持“带农民奔小康,给消费者健康”的经营理念,开创南方养牛新模式。项目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98亿元,于2003年1月25日竣工投产。

  该公司现已建成占地1000亩的管理、科研、加工基地,其中包括:年屠宰、加工、分割6万头肉牛的生产线,日单班屠宰200头肉牛,生产优质部位牛肉45吨的分割车间;容积为1000吨的急冻、冷藏库;可容纳600头肉牛胴体的排酸间;年产4万吨青贮饲料和5000吨精饲料的饲料加工厂;年出栏1.2万头肉牛的育肥厂;年产1.2万吨优质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肥厂。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齐备,电力装机容量达1300千瓦,日供水1000吨,日处理污水500吨。

  年屠宰加工30万头优质肉牛的第二期工程已开始前期准备,该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其中外国政府贷款3500万美元,项目包括改造山区草场24万亩,建设湖区草场100万亩;建设年均存栏肉牛3500头的育肥场15座;日屠宰加工量将达1000头;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将带动10万户农民走上种草养牛致富之路,还将吸纳300万户农民参与到肉牛产业化相关的各行业。使该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产业化企业。

  该公司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岳阳市委、市政府以及汨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多次来到公司检查指导工作,并现场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该公司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该公司,视察了育肥场、品改中心、屠宰加工厂分割车间,还参观了公司的产品展示,听取汨罗市委书记陈四海对该公司的详细介绍和公司总裁刘福堂的汇报,作了重要的指示。

  2003年10月2日下午16时,胡锦涛总书记一行在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及岳阳市委书记于来山、汨罗市委书记陈四海等领导和该公司董事长蔡建华、总裁刘福堂的陪同下,视察了该公司,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希望。

  湖南加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各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帮助支持下,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组织机构,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探索出一条科学管理、快速、稳定、发展的新路。该公司的“加华”冷鲜牛肉陆续进入长沙等大中城市的超市,现已开辟销售终端300多家,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在努力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冷鲜牛肉需求的同时,该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干锅、滋补等10多个安全、健康、美味的牛肉深加工系列产品,现已陆续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目前,一座年产2万吨的以牛肉深加工为主,配合以米饭、蔬菜等产品的食品加工厂即将建成投产,将成为中国肉牛产业化的新型“舰空母舰”。

  该公司通过了出口卫生注册和HACCP验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安全食品认证,还通过了输港活牛养殖场的商检验收,成为我国南方第一家输港活牛养殖基地。该公司生产的牛肉产品被批准为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唯一指定运动员牛肉食品,并荣获第五届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

  (周辉奇)

{Ky:PAGE}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系“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水利水电项目之一。

  该工程位于石门县境内洞庭湖水系澧水流域一级支流渫水下游,是澧水流域规划确定梯级开发的最下游一级,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14.39亿立方米,防洪库容7.83亿立方米,正常水位140米,死水位112米,汛期限制水位125米,灌溉农田5.4万亩,通航建筑物规模50吨级。

  该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右岸坝后式厂房、左右灌溉渠道、右岸斜面升船等建筑物组成,坝顶高程148米,最大坝高88米,坝顶长度351米,电站装机120兆瓦。该工程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的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电站厂房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年一遇,拦河坝抗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核定湖南省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通知》,核定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总投资为32.07亿元。该工程淹没及影响区涉及石门、慈利两县的15个乡镇、10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9家企业。搬迁人口为38589人,移民搬迁人口主要安置在石门县、临澧县、澧县、鼎城区4个区县。拆迁房屋面积180.39万平方米,耕地3.67万亩。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238万立方米,混凝土123.4立方米,钢筋17270吨,金属结构4811吨,帷带灌浆2.2万立方米固体灌浆2.06立方米。工程总工期5年4个月,2003年9月大坝两岸岸坡开挖,2004年9月大坝开挖施工,2004年10月截流,2008年6月大坝施工完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8年12月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工程全部竣工。

  该工程的主体工程皂市水库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始于50年代。几十年来,不同单位曾对该水库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基础工作扎实。1991年后,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该项目先后受到周恩来、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98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湖南灾情时,曾指示皂市水库要抓紧作好前期工作,按程序上报、立项、审批。1998年9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提出的《湖南省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并将审查意见以水规设(1998)第59号文上报水利部。1999年9月顺利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尽快立项建设。1999年12月下旬,水利部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在北京通过了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2002年,该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开工,2003年12月正式开工。2004年2月8日,水利部、湖南省澧水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公司在工地举行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覃云)

上一篇 ★在法国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概念的蔡和森
下一篇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