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研究成果

王文珍:湖南建党群英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022-01-13 16:26:49  来源:来源:《湘潮》2021.6.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100年来,湖南以其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奠定了在党史上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重要萌发地和创建的重要策源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锻造地。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生动诠释了湖南的这一重要历史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建党先驱在领导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创建的过程中,确立了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组织人才上、思想理论上、斗争实践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建党时期的湖南辉煌篇章。

一群青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成立了五四时期全国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骨干力量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领导成立的新民学会,从最初主张“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学术团体,到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不仅是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初期的领导核心,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骨干力量。毛泽东称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蔡畅为新民学会旧址题词:“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

新民学会是建党群英的集合,是五四时期革命团体中汇聚人才最多、组织最严密、影响最大的一个。毛泽东为学会起草的章程中规定学会的纪律是“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学会成立之初,会员们就有计划在三四年内通过努力,“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的宏愿。1918年5月,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呼吁奔走,他们的群体风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新民学会78个会员中,留法勤工俭学生19名, 约占当时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当年湖南《大公报》评论道:这是一批“头脑清醒,志向远大,真心求学, 实意做事”的知识青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新民学会会员抱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五四运动的激荡中,以新民学会为核心,涌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心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潜在务实的态度”,采取“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蔡和森带头“向外发展”,毛泽东领衔“国内研究”,他们在革命浪潮中经受洗礼,接受考验,寻找初心,求索道路,在一次次实践中认识到,改造社会,需要讨论出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共同的实践、共同的准备、共同的建设。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学会宗旨后,新民学会便由一个进步的学术团体逐步转变成为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革命团体。对于学会会员来说,在这种探索中,尽管最终选择的信仰有不同,最后选择的道路也有不同,但他们抱定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新民学会的骨干会员中走出了一批建党精英和杰出人才。学会可查的78名会员,有41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时,6名在建党文件上签字的成员有5人为新民学会会员。会员中涌现了许多党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共和国的缔造者、人民领袖毛泽东,最早完整提出建党思想的理论家蔡和森,第一位中共女中央委员、第一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李维汉,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有着“红色大管家”之称的熊瑾玎等,其中还有许多人为了革命和信仰奉献了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包括蔡和森、向警予、张昆弟、何叔衡、罗学瓒、陈昌、陈子博、彭平之、郭亮等。新民学会的另一部分会员,虽然没有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却在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实业等工作,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实业家等,如周世钊、张国基、劳君展等。

一段探索——湖南建党群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党学说的形成、党的早期组织的创建和中共一大的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这一大事变中,一批湖南建党先驱始终立于探索的前沿,从理论上、组织上、实践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建党上的理论探索和建树,代表了当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水平。1920年8月至12月,在蔡和森与毛泽东的多次通信中,蔡和森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概念,毛泽东第一个强调“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他们共同提出“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的建党主张。强调这个党要以共产主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作为政治基础,以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以民众大联合的中坚力量——无产者作为阶级基础,以“真同志”作为组织基础。他们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定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他们主张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实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主张建党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与实践去代替中国社会的旧思想;他们研究规划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方案和措施,提出了分步走的建党步骤;他们重视发展党员的质量和组织的纯洁性,强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要物色好建党对象。毛泽东认为“同志联络问题。这项极为紧要”,总要有“真同志就好”。同时,他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运动,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为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做好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作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细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20年11月由毛泽东领导建立的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最初成员包括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易礼容、陈子博等,成立之初既没有公开的名称,未发宣言,也未办公开的刊物,所有活动都是以群众团体、公开合法机构及个人名义领导及参加。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注重打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而有特色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湖南建党过程中,毛泽东等十分重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尤其注重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他的领导下,中共一大召开时,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是党的创建时期基础较好的早期组织之一。据李达回忆,党的一大时,“代表们在住所互相交换意见,报告各地工作的经验,当时党的工作很注重马列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两项,长沙小组的宣传与工运都有了初步成绩,从当时各地小组的情形看,长沙的组织是比较统一而整齐的”。

湖南建党先驱参加了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中6个早期组织的创建活动,推动并参加了中共一大的召开,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不朽篇章。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全国有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旅法、旅日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湖南人参加了除武汉、济南以外6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在目前初步确定的58名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中,湖南人有20名,即毛泽东、李达、邓中夏、何叔衡、林伯渠、何孟雄、缪伯英、李启汉、罗章龙、彭璜、贺民范、易礼容、陈子博、陈公培、李中、朱务善、李梅羹、李季、吴雨铭、周佛海。其中还不包括被毛泽东称为“党的创始人”的蔡和森、向警予等。在20个湘籍早期党员中,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第一位工人党员李中,为中国工人运动“坐狱最早最苦的同志”李启汉等。出席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湖南人有4名。1921年,李达负责开展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集工作以及一大召开时的会务工作。邓中夏、何孟雄、罗章龙等作为北京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和李大钊的得力助手,为发展北方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大革命运动中的著名工运领袖。

一种奋斗——湖南建党群英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推动党组织发展、领导工农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从党的一大到三大,湖南建党群英奋勇拼搏,在党的宣传、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推动了湖南党组织和革命运动的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人肯定。中共三大报告中特别写有:“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得很好。”

推动了湖南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清水塘22号——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之一——中共湖南支部(1921年10月成立)的秘密办公地,也是全国最早的中共省级组织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1922年5月成立)的创建地。1922年春至1923年夏,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在长沙、衡阳、安源、水口山、平江、岳阳的学校、铁路、工矿和手工业者中建立了一批党的支部。1922年2月创建的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是最早建立的中共产业工人支部。1921年年底,全省共产党员由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时的10余名,发展到20多名;1922年5月,全省共产党员发展到30多人。当时,全国党员190余名,湖南占了约六分之一。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是第一个由支部改为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省级党组织,到1925年11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所属党员达702人。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湖南各项革命工作组织、领导先锋,为革命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等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党成立后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在清水塘22号,毛泽东撰写文章、接待同志,指导工运、农运和学运,有关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湖南工人罢工运动的决策和指导,都是从这里作出,然后传达到各地的。1922年夏,刘少奇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也是在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见证了包括何叔衡、李立三、夏明翰、郭亮等一大批湖南早期共产党员的拼搏奋斗。1923年起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即开始注意农民运动,毛泽东派谢怀德等在其家乡岳北开展农民运动,9月16日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农工组织——岳北农工会,会员发展到万余人,进行了阻禁地主粮棉外运和抗租等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后,湖南农民运动得到新的发展。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亲自领导了韶山农民运动,为湖南农民运动大发展积累了经验。到1926年5月,党在湖南已经组织约40万农民群众投入农民运动。

开展了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活动,湖南成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地。《民众的大联合》是毛泽东由圣贤创世观向人民创世观发展的代表作,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湖南萌芽的标志。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主要领导了湖南工人运动,成立了毛泽东任主任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在领导湖南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湖南党组织特别注意统战方法的运用,比如在争取湖南劳工会的领导黄爱、庞人铨和改组湖南劳工会时,党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促使黄爱、庞人铨接受了毛泽东“小组织大联合”的主张,成立了土木、机械、印刷等10多个工会,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毛泽东指导下,李立三、刘少奇在安源期间积极做好统战工作,对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共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后,统战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党领导下的工作局面得到了进一步打开。尤其是毛泽东在领导和指导湖南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探索,相继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阐明了统一战线基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在指导湖南革命斗争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一种精神——湖南建党群英身上彰显的建党精神,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红船精神”重要特征,又融入了湖湘文化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性格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精神得到锤炼和锻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共产党人在领导湖南建党过程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红船精神的重要特征,而且融入了湖湘文化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性格,彰显了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的实事求是精神、一往无前的斗争牺牲精神。建党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湖南建党群英在建党时期之所以那样光彩夺目,是因为敢为人先的文化性格支撑着他们开天辟地。湖湘儿女自古就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自20世纪初以来,面对支离破碎的国家和灾难深重的人民,素有睁眼看世界传统的湖南人,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中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湖南建党群英经过苦苦求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出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建党实践,为党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迎难而上、逆势作为,以昂扬的斗志,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湖南建党群英在建党时期之所以那样光彩夺目,是因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百折不挠。“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湖南建党群英从来不缺乏理想信念,无论前路如何凶险,环境如何惨烈,他们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信自己的奋斗有价值,甚至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铺路石。革命理想高于天,对于他们来说理想信仰一旦选择了,就比天高、比地厚。无论遭遇怎样的生死抉择,理想信念犹如激流中的磐石,江流石不转,至死都不渝。病榻上的缪伯英就抱憾地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遗憾终生!”邓中夏就义时说:“把骨头烧成灰,我还是共产党员。”他们正是以这样坚贞、笃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用热血和生命写就了矢志不移的精神奇观。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世界在变,形势在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的立场不变,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变。中华儿女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才能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绽放出绚丽光芒。

湖南建党群英在建党时期之所以那样光彩夺目,是因为炽热的爱国爱民情怀引领着他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自古以来就是流传在湖湘大地上的精神禀赋。正是怀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重忧患意识,湖南建党群英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少年毛泽东读过《盛世危言》后深有感触地说:“读到这些史实时,觉得祖国的将来,非常可忧,我开始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天职。”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激起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爱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从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到蔡和森“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勇毅担当,纵观他们的一生,支撑其生命火花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属蕴含在内心深处的深厚爱国情怀和救国救民的强烈抱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涵养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把为人民谋利益干在实处,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主要方面,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更多的获得感。

陈独秀曾于1920年写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其中说道:“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陈独秀看来,“湖南人底精神”集中表现在忠于理想、坚毅顽强、不惧困难、不懈奋斗和为理想正义而献身等方面,本质上是奋斗和造桥的精神。可以说,历史证明,湖南建党群英继承和弘扬了湖南人的这些优秀精神。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百年前苦难辉煌的湖南建党群英,不仅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树立了人生价值的标杆,构成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奋进新征程,让我们赓续湖南建党群英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不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把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宏伟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上一篇 谢承新:塘田战时讲学院:“南方抗大” 革命熔炉
下一篇 王文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