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研究动态

“湖南革命老区贡献与精准扶贫” 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9-02 10:36:46  来源:院第一研究部 

为回顾湖南革命老区光辉岁月和历史贡献,探讨老区精准扶贫经验和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促进湖南老区发展,进一步造福老区群众,经湖南省委领导批准,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湖南省革命老根据地经济开发促进会、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共湘西自治州委主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办公室、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湘西自治州扶贫开发办公室承办的“湖南革命老区贡献与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9月26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召开。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书记叶红专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欧阳淞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指引下奋力实现湖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宏伟目标》的主题报告。湖南省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泰波作《把党史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优势》的主题报告。研讨会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庄超主持。湖南省委副秘书长、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施亚雄,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张志初,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录春,湖南省民政厅副巡视员余跃等出席会议并作大会讲话或发言。罗云寿(干部刘丰代言)、刘凤健、雷国珍、刘建平等4位专家学者作大会交流发言。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来自省内外党史、党校、高校、社科、史志、档案、文博、军队以及省内财政、发改、扶贫、老区系统特别是湘西等重点约稿地市的专家学者相关论文共计110余篇。经评审,共有60余篇论文入选本次研讨会。入选论文观点新颖、见地独到、镜鉴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基本覆盖了研讨会总论、老区贡献、红色旅游扶贫、对策研究脱贫等四大主题。来自中央和省直有关部门、省内外专家学者、特邀嘉宾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或列席会议。

欧阳淞同志的主题报告从湖南革命老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深厚基础,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如期实现湖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宏伟目标等三个方面,对湖南革命老区历史贡献作了高度概括,对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了完整阐释。报告指出,湖南老区为共产党人谱写红色传奇提供了丰厚沃土,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育了治国安邦之才,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报告强调,实践证明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政治性、针对性、真理性,只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报告建议,要注意学习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所贯穿的人民立场、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方法论,并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同正在干的事业结合起来,领会精髓、举一反三,进一步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要落实“精准”要求,把老、少、边、穷都占了的地方作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重中之重;要进一步激发老区内生动力,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报告最后号召,全体同志躬逢盛世,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湖南革命老区的脱贫积极鼓与呼、赞与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杨泰波同志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力度空前的脱贫攻坚战。打好这场战役,需要若干管用有效的抓手。充分发挥党史资源优势,把它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优势,就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着特殊作用的抓手。报告着重从党史资源对脱贫攻坚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如何在“利用”和“转化”上加大党史资源助推脱贫攻坚的动力优势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的阐释。报告强调,首先,要将党史资源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老区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注重融合红色、绿色和地方特色,将各种资源串“珠”成“线”、扩“面”成“网”,形成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全域旅游的整体优势。其次,党史资源是催生内生动力、增强造血的最佳元素,要把这一元素裂变效应释放出来,用蕴藏在党史资源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来提振老区干群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心。第三,要着力做好党史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优势的“利用”文章。一是要充分认识党史资源特别是党史文化的历史价值;二是要切实抓好党史纪念地及周边环境治理;三是要进一步搞好党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四是要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宣传教育功能,要通过党史故事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老区红色旅游吸引力,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叶红专同志在致辞中说,湘西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湘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湘西英雄儿女的鲜血染红了中国革命的壮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湘西州又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地,全州上下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压实责任,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推动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湘西将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把革命先辈战斗过、生活过的湘西大地打造成以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康健、全域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为发展定位,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提质、特色赶超,实现在武陵山区率先崛起。

施亚雄同志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建辉委托出席会议。他在讲话中提出,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促进老区事业发展,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理想,寄托着老区人民的热切渴望,凝结着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湖南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期,全面回顾老区革命历史贡献,深入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湖南扶贫开发宝贵经验,进一步对精准扶贫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全体与会同志要更加充分认识加强老区历史研究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老区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红色文化史的全面研究,让老区历史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要着力搭建好资政平台,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资政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要大力实施党史惠民工程,在积极争取中央对老区重视和支持的同时,创新研究老区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让老区历史和现实时空相连,贯穿富民强省的小康追梦之路。

张志初同志以“从塔卧到十八洞”为主题,从历史与现实融合的角度,围绕“五道美景”作了精彩发言。他指出,塔卧是湘西永顺一座小镇,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是贺龙、任弼时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曾经还是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所在地;十八洞是湘西花垣一个苗寨,是典型的贫困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从塔卧到十八洞,沿途至少有五大人文景观、人文美景、五大看点。第一道美景是:这条路上珍藏着美好初心,是一道信仰美景;第二道美景是:这条路上凝聚着老区贡献,是一道情感美景;第三道美景是:这条路上激荡着美妙歌声,是一道文化美景;第四道美景是:这条路上见证着精准扶贫,是一道小康美景;第五道美景是:这条路是一道未来风景,追逐着伟大梦想。从塔卧到十八洞,五道美景打通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是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初衷和缘由。

会议入选论文围绕“老区贡献”“红色旅游扶贫”“对策研究脱贫”等不同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第一,从宏观角度阐释湖南革命老区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地诠释并弘扬了老区精神。有的论文从湖南革命老区是革命家成长的红色摇篮、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光辉起点、是积累经验的丰富源泉、是红色基因的不朽宝库、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点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湖南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与贡献”这一主题。有的论文指出,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一是对革命老区作出历史贡献的回馈;二是对老区精神的弘扬和继承;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的论文分别从株洲、平江、常德、永州、永顺等所在革命根据地特别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老区县这个介质入手,着力阐释当地老区对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以此激励后辈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走好今天老区发展的新长征。还有的论文独辟蹊径,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南苏区(老区)的贡献”来看“新时期精准扶贫应当具备的情感与责任”。论文指出,要秉承并弘扬老区“摇篮情”“源头情”“血脉情”“鱼水情”等优良革命传统,以对老区群众的真挚情感担当历史重任,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让老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侧重从某一个方面探索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着重对红色旅游扶贫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的论文重点对湘西地区如何依托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作了具体的路径探析。论文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在湘西精准扶贫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带动湘西地区脱贫致富,可以增强湘西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湘西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有:一是要勇担脱贫攻坚的责任;二是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优势;三是要构建起合作共享的模式;四是要注重科学合理的开发;五是要发展好湘西红色旅游。论文认为,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推进湘西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则能为湘西贫困群众开启旅游扶贫的绿色新通道。有的论文从发展全域旅游的角度,对实施旅游扶贫的实践思路作了探讨。论文认为,发展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是老区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要顺应发展新趋势,确立好旅游产业扶贫的战略举措;要依托老区资源优势,引领旅游精准扶贫,打好“革命老区”牌,发展红色旅游;打好“千年古邑”牌,发展古色旅游;打好“生态示范”牌,发展绿色旅游。有的论文以龙山县为例,从学习浙江莫干山“洋家乐”经验入手,对进一步发展乡村游作了思考与建议。论文指出,莫干山“洋家乐”经营模式对如何推动老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一是发展的新理念造就新出路,是搞好乡村旅游的方向;二是改革创新注入发展活力,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三是开放山门提升发展能力,是搞好乡村旅游的根本;四是特色品牌吸引目标顾客,是搞好乡村旅游的保证。通过学习考察莫干山“洋家乐”经验,更好推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助力老区精准脱贫,论文建议:一是要坚持全域景区打造,完善科学规划;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要求,推进绿色城镇化;三是要坚持全面小康目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四是要坚持深化内涵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五是要坚持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机制保障。

第三,结合各行业精准扶贫工作实践探索脱贫对策,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一大特色。比如,省发改委论文《湖南省武陵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指出,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创新机制。如何构建有效生态补偿机制,对促进湖南武陵山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武陵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一是要健全政策法规;二是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投融资体制;四是要加大生态产业扶持力度。省委党校论文《革命老区桑植县智力扶贫的调研与思考》认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是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论文通过对桑植县的实地调研,从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桑植县探索农村扶贫的新方式,对贫困县农村教育扶贫的实践意义作了深入思考。论文认为,教育扶贫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教育扶贫是最精准、最根本的扶贫;教育扶贫要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机制。省内对口帮扶系统系列论文都对本地对口帮扶异地的举措、成就与经验作了全面总结。比如,论文《长沙对口帮扶龙山启示》指出,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湘发[1994]17号文件精神,彰显“先富帮后富”战略的责任担当,把龙山县作为“长沙第十个县市”来建设,为“精准扶贫”工程提供了可行性的经验借鉴,一是践行洛塔精神,倾情帮扶;二是聚焦龙山特点,精准帮扶;三是架起互通桥梁,凝聚合力。论文《衡阳对口扶持花垣县的实践启示》指出,1994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全力帮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思路扎实开展对口扶持花垣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论文从对口扶持的主要做法、重要贡献、经验启示三个方面,对扶持工作做了分析和阐释。论文最后强调,坚持走开放式扶持、拓展式扶持之路,通过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支持,引进外资到当地投资兴业,扶持工作就会呈现出乘数式发展。开放式扶持、联合式作战的有效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论文《湘潭对口帮扶永顺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指出,1995年以来,湘潭举全市之力,结对帮扶永顺县,从民生改善、项目援建、产业扶持、交流对接、劳务协作等方面,展开多维度扶贫。在湘潭市对口扶持下,永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论文最后指出,湘潭对口帮扶永顺的实践证明,瞄准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多角度发力,构建“多维帮扶”模式,就一定能打赢精准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庄超同志在会议总结中说,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学术氛围浓厚,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今天,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铭记老区光辉历史,传承老区红色基因,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以更加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和深化精准扶贫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书写脱贫攻坚的历史新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与会期间,参会人员还参观了湘西矮寨大桥、十八洞村、民族文化园“湘西建州60周年成就展”、老司城博物馆及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和纪念馆等。欧阳淞、庄超等领导还专程前往永顺县塔卧镇,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揭牌,并瞻仰了红二、六军团烈士纪念碑。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珍、巡视员夏远生及湘西州委、州政府相关领导陪同考察调研。

上一篇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几束永恒光芒
下一篇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