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留言板
您现在的位置: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家规家训家风

蔡和森:“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满意”

2022-12-09 17:16:02  来源: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蔡和森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独立思考,凡事靠自己努力,决不依赖他人,认真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满意。正如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那样:“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蔡和森幼时家境贫寒,直到16岁才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他特别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为尽快地自学完小学课程,他一天要学别人几天学的内容,常常每天自学到半夜三点钟。夏天蚊子咬人特别厉害,又没有钱买蚊香。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想了一个办法:装上一桶水,将双腿泡入桶中,这样蚊子就“奈何”不了他了。可是他天天把腿浸在水中,不久腿都浮肿了,尽管如此,他却从不叫一声苦,就这样整整补习了6个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小的全部课程。

“把每一件事做到令人满意”的风格贯穿在蔡和森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成为了他用生命铸成的座右铭,深深地影响着蔡家的后人们,甚至溶进了他们后代的血脉中。大家都秉承这个家风,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外工作的蔡和森,经常通过写家信传递家国情怀。他注重以身作则,对子女、亲人既严格要求,又关爱备至。他曾将气势磅礴的《少年行》诗写在一张照片背面寄回家给侄女刘昂,并把自己用过的铜墨盒刻上“铿作染翰”赠予她。用自己“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豪迈宣言,教诲后辈努力学习、磨炼意志、绝对忠诚,长大后为人民服务。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大女儿蔡妮1922年出生于上海,五岁时被送到莫斯科,直到1953年,才从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学成回国。她回到北京后,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上班,姑姑蔡畅叮嘱她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其他的与别人没任何区别。“文革”结束后,蔡妮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成为俄语教授,主讲俄罗斯概况与历史,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教授。

蔡和森的大儿子蔡博1924年出生于长沙。母亲向警予牺牲后,他跟着祖母、大姑妈在双峰隐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1938年秋,周总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庆转送乌鲁木齐,再由毛泽民带去莫斯科。1948年毕业于莫斯科斯大林钢铁学院冶金系,获得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访苏,接见了蔡博等人。蔡博提出愿回国的要求,刘少奇高兴地说:我与斯大林会谈,其中就提到接你们回国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随后,刘少奇与蔡博等人就国内形势、任务,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他就随同刘少奇回到了祖国。历任鞍山钢铁公司生产处副处长、技术处副处长、炼铁厂厂长,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炼铁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第二至四届理事。五十年代对鞍钢炼铁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进行了革新,推广了以生产区域管理制为中心的责任制度。组织进行了攀枝花钒铬磁铁矿电冶试验和竖炉直接还原试验,均取得了成果。

蔡和森的二女儿蔡转出生于天津。1938年,刚满10岁的她被党组织护送到苏联,进入位于莫斯科300公里外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生活。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10岁的蔡转很快就清楚,自己是肩负重要使命的人,她说:“当时很多领导人的孩子都在那里,但大家从来不提自己的父亲,因为都知道,我们来学习是为了继承革命事业,是要努力做一个对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而她“只有一个愿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于是,在苏联一住就是8年的蔡转,即使是在周边都是俄语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每天用中文写日记,为的就是回国后干好事业。

因为勤学善思,蔡转在莫斯科各项功课出类拔萃,后来免试进入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国立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3年初,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成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此后,她一心钻研学术,服务于病人,为病患解难。

蔡和森的儿子蔡博也是治学严谨的“蔡家人”代表。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冶金专家,蔡博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在冶金领域出了很多成果。

蔡和森最小的孩子蔡霖1929年出生于上海。他自幼与父母分离,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才恢复“本来面目”。上海解放时,蔡霖自行参加华东三野军政大学,后经中国人民大学公营系学习,毕业以后先在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第三棉纺织厂工作,后调至北京化纤工学院,直到1990年离休。

回望历史的长河,蔡和森的名字依旧璀璨夺目,而他所留下的朴素家风也一直在鞭策着后代。蔡转曾经在谈起父亲蔡和森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时,仍十分激动地说到:“喜欢独立思考,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是我们家的一个传统。”

上一篇 李立三:以普通面貌生活在群众中
下一篇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
电话:0731-82216751编辑部邮箱:hunanxcjyb82216751@163.com
备案序号: 湘ICP备2020023722号-1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版权所有